嬌兒不孝

前兩天聽東吳同學會的一期節目《教育的邊界與自由》,其中提到一個現象“嬌兒不孝”。即嬌生慣養的孩子反而對父母不孝順。感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生活中也確實有這種現象。

嬌生慣養的孩子容易缺乏邊界感,不懂得關注別人的感受,只在意自己的需求。在家里父母對TA們的要求有求必應,心甘情愿的付出一切,給予的太多。TA們就以為外面的世界也會對TA們這樣。結果眼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阿德勒的健康人格的三大基石,1,永遠要有共贏思維,2,永遠要予大與取,3,永遠關注他們的感受與觀點。一個人必須生活中一個社會系統中,要能與人進行良好的合作,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如果只是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眼里沒有別人,就不會有良好的社會關系。也沒有人會喜歡這樣的人。

那么,如何培養健康人格的孩子呢?記得一本書《特別狠心特別愛》中說到,以色列猶太人的成功教育方法有三個基本原則,一,有償生活機制,想要得到先要付出。二,學會放手,后退一步。三,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對于孩子的教育與培養用有償生活機制,讓孩子想得到先付出,這樣,就不會造成過度的給予愛,讓孩子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不懂得父母辛苦付出的價值。

中國的父母對孩子付出的愛太多,給予的太多,而且把教育的重要關注點放在學校上,放在學習上,而在給孩子設置合理的邊界,讓孩子培養予大于取,共贏思維的人格培養上卻缺少應有的關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問題。

嬌兒不孝,付出的愛太多,讓孩子意識不到邊界感,不懂珍惜別人付出的價值。這只會培養出自私自利不孝順的人。真正的愛孩子,真正的會教育孩子應該是給孩子設立合理的邊界。讓其學會,想要得到先付出,予大于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