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場上,長跑運動員不會一開始就極速沖刺,耗盡體力,而是開始用中速控制體力,找到一個最佳節奏,最后高速,讓體力潛能發揮極限,從而最快的到達終點。這就是平衡,一種在快慢之間尋找最佳的藝術。
平衡,是深入民族血液的中國智慧。國人凡事講究“守中求和”,做事速度,情感流露,要恰好適中、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有節度,不逾矩,實現協調和諧,秩序井然。所以,如家經典《中庸》稱“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善,天下之達道也。”懂得守中求和的平衡智慧,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安邦治國,都掌控了根本之道。
今天,我們進入了發展轉型期,一面是一切與速度掛鉤,“時間就是效率”,另一面是壓力之下的人們也開始追求閑適,渴望內心的幸福。此時,我們談論平衡,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遵循不同的發展階段找到最佳的速度,不求滯后停頓,亦不超前速成。要懂得順勢而變,順勢而為,能夠適應環境變化采取最佳模式。
譬如經濟增速,快慢有度才是做到有“面子”也有“里子”。以前,我們以為經濟飛速發展,越快越好。當然,在改革初期,資金和技術不足,依靠要素大量投入,快速積累是可以的。但快速發展到今天,就不能求8億件襯衫換一架打飛機求量不求質的低端成長了。我們需要產業升級,這樣可能速度會慢下來,但質量提高了,競爭力提高了,結構健康了,這個“慢”是值得的。這就是經濟發展速度的平衡之道。
還有企業經營,懂得以退為進、快慢得當,才能避免失敗,做大做強。KFC剛剛進入中國時,5年僅開了10家店。這五年它不求擴張速進,而是潛心研究中國人的口味和市場環境。時機成熟,準備充分,擴張劇急劇加速。至今已經開了超過1500家店。還有今天我們不少企業,市場初期快速追求求量占領市場,但當經濟新常態來臨,消費升級,就需要轉變求快的思路,而要主動降速,靠“工匠精神”提升品質,靠創新技術提高核心競爭力。這種主動降速,就是為下一步跳躍做準備,以退為進,把握快慢的平衡,才能走的更遠。
人生做到有快有慢的平衡,才能應對浮躁,既激情澎湃有閑適幸福。兒童時,家長順應自然和天性,不拔苗助長,不超前教育,“成人之前要像兒童的樣子”,這樣身心才能得到最佳發展。初入社會,沒有誰的青春是容易的,需要勇往直前,敢于拼搏,但求多學習,快積累。人道中年,成為工作的骨干,家庭的頂梁柱,則要勞逸結合,求得家庭生活和工作職責的最大公約數。人生的智慧,就是要有張有弛,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情,選擇合適的方式,才能調整出最佳的心理狀態,找到最合適自己生活的節奏和平衡點。
在轉型期,新常態的當下,如何能掌控好社會大眾的大平衡呢?關鍵是有關部門要把握好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平衡。我們倡導速度,抑或是閑適。不能不顧經濟基礎和現實情況,不能違背大眾的意愿。在快慢選擇上,應把自主權交給社會公眾,這就是有所不為。在發展的快慢之間,容易出現失衡。這時,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創造更暢通更多元的發展通道,減輕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補好失衡的“缺位”,這就是有所作為。
平衡--快慢之間的智慧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