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接到尹老師通知12月10日回母校參加2016級師生座談會邀請,回想從2013年回母校參加座談會到今年已是第四年,前面三年都是到了之后臨時決定想講的內容,這次決定提前準備一點東西,也能提前發給大家,以便到時交流,達到此行的目的。有這個想法,一是我感覺前面幾次的交流并沒有完全達到我所希的目的,新生一般太過保守,沒有充分交流的欲望;二是也許他們還不知道自己需要哪些內容,對未來幾年或長遠的人生道路認識還不夠清晰,所以即使有人提問、交流,不外乎就業與工作、校園社團、獎學金等,而且大多以工作話題為主,顯得目的重要性大于過程,忽略了這四年里本應最美好的時光。另一個原因就是從2002年成立環境科學專業以來,從最初在石油院校背景下,我們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就業難的事實,逐漸向全國環境類專業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就業形式有所好轉;且從我第一次來參加交流會至今已經四年,當初第一批學生今年也已經大四,我也十分想了解當初來參加的現在已經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學生現在的情況,包括他們對未來工作、對大學幾年學習歷程、對社團活動、對戀愛情感等他們當初十分關心的話題的認識和想法。作為一個回顧性的梳理總結,也可以對我們這次及今后的師生座談會話題定位和內容以指導。
這次交流會我想準備幾個方面的話題。有個動畫叫秦時明月我覺得很不錯,里面諸子百家之一的墨家態度就是“天下皆白、唯我獨黑。非攻墨門,兼愛平生。”我想從這句話展開。
一是對非是即否、非黑即白的認識。這是由從課堂學習到科學研究的一個轉變,所以我想特別的聊一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大多數的課程都是簡單定量化的指標,直至大學才開始有一些社科課程或交叉學科課程,已課程論文的方式考核學生的掌握程度,我認為這是新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一個轉變。以現在的實際工作來看,任何事物的兩面性尤其明顯,以往課程中以數學、物理、化學這些自然學科課程為主大多是需要學生深入掌握的,實際工作中這些都是基礎但又不是不是直接使用到的知識;以我現在從事的水利水電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為例,其本身就是一個辯證的話題,如黃河下游泥沙淤積造成下游地上懸河,對防洪造成極大壓力,但同時泥沙又是河口造陸的驅動因素,現在中游黃土高原植樹造林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加上下游小浪底工程的控制,較好的控制了下游防洪情勢,但同時泥沙量減少卻使得河口三角洲退化,海岸侵蝕,我們每年都去黃河三角洲實習,用礦泉水瓶采集黃河水,泥沙量的改變顯而易見。在此不深入展開討論。
二是對個人道德品行和修養的認識。個人始終認為追求自身修養的提升是最終目的,道德品行是一個人能否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基礎,雖然學業很重要,但在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化的今天,管理、研究、教學等不同職業各自發揮不同作用。以在學校為例,我認為有幾類行為是應當警惕的,比如考試作弊、上課占座、論文抄襲、酒后鬧事。對于本科生來講,我想前二者尤其值得引起重視,還有就是在獎項評選、綜合測評等事件中,在申請入黨等事件尤其不能忘記嚴格的自我要求,除了上述警惕,還應保持好同學師生間的人際關系,從以往回母校及跟著實習的經驗來看,也許現在交流的方式變了,更多的是小群體、及線上交流,對這一點我談不好,用一句校訓送給大家共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三是懷疑精神與團隊合作。進入大學不再是單純接收老師講授內容的過程,更多的是自己探索學習和研究,許多牛頓經典力學的知識在相對論誕生后都顯得局限,敢于懷疑接收的知識才能開拓自己的知識系統。前幾天看的一篇短文讓我很有共鳴,李玉貴的一篇“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這里見不得冷場!”,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搜索查看。在競爭環境中到大學轉變是一個過度過程,今后也應當更多的轉向團隊合作。記得去年參加交流的時候,有個小姑娘惆悵于自己無法學習好高數、無機化學等課程,但老師卻早已發現她在品行與團隊合作方面的優點,這一年來我也在看她朋友圈的時候總是贊嘆于他們小組的成果。
第四是善于傾聽。每次回來參加交流,我說了很多,也有很多同學發問,也許應該叫做代溝,總之感覺聊的話題不在同一個點上的情況居多。這就像我們現在做的研究,有些是對于專家學者的,需要用專業的語言去表述,有些是對于公眾的,就需要用通俗的語言去解釋,科研與科普只是對象與表達方式的不同,也許就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所以我現在回來,更多的愿意傾聽大家說什么,比如我的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以及與我一起入學的同學們,每個人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發展,與我不一樣的人生是很有趣的。包括現在新生的經歷,我想應該也都是與眾不同的。在學校的時候有很多發言機會,最基礎的是上課時分組討論與作業,總有一個作為最終統稿發言的人,機會很難得,而現在我倒感覺沒有那么多發言機會。
今年剛好是從06年入學以來的第十個年頭,雖然離開了母校卻始終情系石大,寫一點粗淺感受作為討論的開始,雖然都不夠深入,希望能有所受用。最后,本著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和不破不立的精神,也歡迎對我的認識進行懷疑,這次回來我更多的愿意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