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這句話是胡適在1930年為“中國科學社”寫社歌中的一句歌詞。我特別喜歡這句話,因為所有的事都無法一蹴而就,再宏偉的目標也是由一件件小事堆砌而成,只要有這種“日進一寸”的踏實態度,我們一定能通過眼前這繁瑣的“茍且”,看到到詩和遠方的田野。
因此我很喜歡《精進》這個書名。本書從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七個方面來講解成長的方法,內容相對輕松易讀,全書讀完一共花了5-6小時。
優點是講解清晰,案例豐富,從中可以看出采銅老師的閱讀功底相當扎實,其中的很多工具、案例講述清晰來源清楚,方便直接引用,能很好的豐富大家的素材庫。
不足之處是結構相對松散,全書更像是一本博客文章合輯,全部27篇文章沒有很好的邏輯遞進關系,就像一把散彈槍,雖然火力十足、范圍攻擊,但是不夠精準。距離越近威力越大——對還沒有建立起獨立思考框架的人更有幫助,如果距離太遠,比如對已經有自己的思考模式或做事方法論的人,影響力有限。
說一下給我感觸較深的幾點:
1.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有價值,可以從收益高低、半衰期長短來評價。
收益: 指做完某件事當下給“我”帶來的愉悅感的高低;
半衰期:指的是這件事給“我”收益持續時間的長短,半衰期越長,收益的持續時間越久。
如下圖所示:
同樣是讀書,讀動輒幾百萬字的“網絡文學”就是短半衰期的事,而誦讀經典,就屬于長半衰期的事。
如何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就是要把更多的時間分配在長半衰期的事件上,同時減少在短半衰期事件上的投入。因為長半衰期的效益可以疊加,只要它的半衰期足夠長,這個效益可以一直傳遞下去,在未來某一個時刻,成為成功的一塊小小基石。
這張圖和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類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2.拿結果說話
精益創業中有個關鍵概念叫“最小化可行產品”(MVP),它指的是使用最少資源、被最快制作出來的、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戶使用的實驗性產品,創業者應該盡快把最小化可行產品發布出去,然后根據用戶使用它的反饋來進行優化,這一過程稱為“構建-測量-學習”的循環。
而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更多人偏向于“完美主義者情節”,一定要深思熟慮想好所有可能性后再去做事,一心想搞個大新聞,盼望著“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strong>但按這個做事思路,事情往往夭折在“思考”這一階段。
比如許多人想學寫文章,看了許多教大家如何寫文章的書,又關注了許多知名寫手,美名曰學習,還不如踏踏實實開個簡書賬號寫起來。只是“做準備”是遠遠不夠的,要主動“完成”某件作品,再通過別人對文章的評價,來調整、修改,直到掌握寫文章的技巧,擁有這一能力。
以結果說話,以“產品”說話。產品是才華的載體,只有擁有了產品,才能拿出去展示,才能收回反饋意見,才有可能持續提高技能。
在某家公司的實習經歷不是產品,但是把這段經歷總結成報告算產品;閱讀某本書的經歷不算產品,但是寫一篇書評算產品。
拿結果說話,就是要
①勇于邁出第一步
②接受反饋意見
③調整、修改、進步
3.通過解碼,深入事物的深層
互聯網時代信息泛濫,信息獲取成本太低,以至于許多人養成一種囤積癖。幾十上百G的電子書、學習視頻、英語課件,一旦下載完就安安靜靜的躺在硬盤里,從來沒有被打開過,就好像這些就是儲存在銀行的錢,可以隨時支取一樣。但更多情況下這些資料都會變成雞肋,刪掉可惜,留著又占地兒。
資料雖然多,但對于我們的成長,是幫助不大的。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最差的學習者只接收信息,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重知識,以記憶為目標;高手磨煉技能,只求日日精進。從信息的獲取到技能的磨煉,這需要學會解碼信息,將信息為我所用。
解碼就是主動的去解讀信息,并將其中有價值的部分提煉出來。要注意以下三點
■不只要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
不僅要知道結果是什么,還要知道這個結果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就像高中時做數學題,背答案是沒有用的,用什么公式、為什么用這個公式、以及按什么順序用公式才是解題的技巧。
■不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
將一本書精簡為一句話容易,但將一句話豐富成一本書難。我們在讀書學習的時候,習慣用一句話來歸納整本書的要點,但歸納必然帶來信息的損耗,原書中的構思、邏輯、細節也不能忽視,往往精華部分在細節中。另外還要擴展知識的使用場景,比如這個道理,在另一個場景下,是否同樣適用?
■不要去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當我們學一個新知識時,總是不由自主地我們現有的知識體系中相同的部分去與其對比。比如在讀金庸原著《神雕俠侶》的時候,很難不想起古天樂那張臉。但如果我們希望拓展自己的知識系統,那么就要更加關注不同。
法國科學家彭家勒在《科學與方法》中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尋求相似;我們尤其要全力找到差別,在差別中我們首先應該選擇最受強調的東西,這不僅因為他們最引人注目,而且因為他們最富啟發性。
4.專注發展自己的優勢才能。
公司更傾向于招聘基于崗位要求最具有相應能力的人,而忽略他在其他方面的弱點。也就是說傾向于招聘單方面才能更突出的員工,而不是所有能力都平平的員工。即便是:“T”型人才,也要有某一領域的專長為前提的。
因此,個人能力培養的最佳策略是:“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乇茉诤芏嗖煌较蛏峡蘸木?。保持專注,愛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但能學的知識卻是無窮無盡,一旦做出學習某塊知識的決定,就意味著他這段時間無法學習其他知識。那在追求更廣泛的知識,和更精深的知識之間要如何取舍呢?《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提出的建議是采用“杠鈴策略”。
一方面,我們要照看好自己的主業,以盡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在這個領域能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對于其他事物我們也要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從而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簡單總結,如何日進一寸?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在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劣勢之后,決定未來要投身的領域、要修煉的技能、以及想要達到的成就。
然后通過解碼的方式去深入學習,篩選出對自己有益的信息,了解知識點背后的邏輯關系,熟練技能,并找到更多的應用場景。
最后,除了持續的輸入,還要保證持續的輸出,做出屬于自己的“產品”,不論是一篇書評,還是一個簡單的Ps海報。把1.0版本發布出去,再根據反饋建議持續調整優化。
另外,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分配字長半衰期的事情上。一方面要照看好自己的主業,另一方面也要投入時間廣泛涉獵,擁抱未來不確定性。
(寫這么長你竟然都看完了,感謝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