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老人高興的說:兒啊,你們三口明天趕緊回來,咱們家被評為模范家庭,鄉里要召開表彰會,聽說還要上電視。你爸說了,趁著有生之年,順便把家規制定下來。你也有兒子了,以后要祖祖輩輩傳下去呢。
對于這樣的消息,我并沒有太多的喜悅。印象中,村里隔三岔五就要舉辦這樣的活動。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鄉里舉行表彰會還真的是頭次。不過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這些年我在省城工作,早已習慣了各類大規模的宣傳。當然,為了能讓老人開心,我還是很爽快的答應下來。畢竟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榮譽已經來之不易。
從小到大,我從沒有見過他們吵架。無論多么困難,他們總是給人一種幸福的感覺。左鄰右舍要是出現家庭糾紛,他們總是第一個趕到現場勸解。遇到通情達理的還好,會很客氣的停止爭吵,給他們拿煙端茶,表示敬意。碰到混人,就會輕蔑的說,你們怎么那樣習慣管閑事,自家的事情自家處理,不敢勞您大架。可是他們不生氣,反而異口同聲的回答,這是我們的家規,只要活著,就要勸說。弄得對方沒有絲毫脾氣。而今突然要制定家規,我是真的不明白他們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兩個小時的路程,終于趕到家。母親和其他親戚已經在村口等候。她一手抱起兒子,一手拉著妻子,不停的念叨:快點,快點,鄉里的車在等著呢,我這小孫子真有福氣,這么大就能上電視了。她的話引起一片叫好聲,我只有哭笑不得的跟隨在后面。
讓人想不到的是,身體向來不佳的母親今天好像換了個人,那雙平日不怎么靈便的雙腿竟然疾步如風,即使她懷里還抱著個三歲的孩子。饒是我奮力追隨,但卻很快氣喘噓噓。
到達會場后,相關人員把我們帶到了指定位置。還樂呵呵的說:你們家這次是代表,不僅有獎勵,還要接受記者的采訪呢。聞聽此言,已經佩戴上胸花的父親連聲的回答:要得,要得,我早就準備好了。他們的大嗓門讓兒子嚇得哇哇哭喊。父親顯得很尷尬,急忙拿起為母親準備的胸花,不停的做滑稽舉動,終于讓兒子再次露出笑容。
表彰會應有的程序結束后,我們家作為代表接受縣電視臺的采訪。面對記者的采訪,在村里以見多識廣的父親、潑辣大方的母親卻突然忸怩起來,滿臉通紅,結巴著嘴說不出話來,以至于引起其他人的調侃:能行嗎?要是不行就下去,讓記者采訪我們吧。父親顯然不愛聽,把頭撇向對方。“怎么不行,這輩子大風大浪經歷了不知多少,還能會在陰溝里翻船?就等著看好吧。”他的話自然激起更多善意的哄笑。
記者也被他們樂觀的情緒所感染,很適時的加了段感想當做采訪鋪墊。記者首先很好奇的提問,從結婚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了,聽說你們從未吵過嘴動過粗,請二老介紹下你們是如何做到這點的?說實話,我很喜歡這個問題。這也是我這么多年始終想得到的答案。我和妻子結婚時間并不長,如今卻摩擦不斷,彼此甚至產生過離婚的念頭。我真的希望,父母更給予我滿意的回答。
母親微笑著拉著父親的手說:還是你來解釋原因吧!
父親憨厚的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我牢記著自己的家規。當初我們結婚時,我的母親告訴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忍讓。她發火時你要忍讓,你想發火時更要克制。這樣,你們才能不吵架,安安生生的過完這輩子。
他的話讓主持人更加覺得不可思議。“為什么非要你忍讓,難道她不能嗎?”父親依舊很坦然的回答:是的,當初我也有著這樣的想法,甚至直接質疑母親,為什么非要我忍讓?可是你知道母親怎么回答我的嗎?
看著主持人吃驚的眼神,父親笑了。“母親告訴我,要你忍讓有兩個理由,第一,你比她年齡大,大讓小應該,第二,你是男人,男人讓女人天經地義。”
主持人不甘心的接著問:那她要是比你大怎么辦?
這次改為了母親回答:我要是比他大,他更應該尊敬我,對嗎?這也是我和他共同完善的新家規,如今已經把它傳給了我們的兒女。他們的生活比我們還幸福。
主持人當時就愣住了,而臺下卻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我和妻子莫名的都被感動了,相互望時,彼此的眼里都有了晶瑩的淚花。
返回省城時,母親抱著孩子戀戀不舍。依舊在村口分手,她卻有了無限的傷感。“你爸雖然讀過書,但是也就那么回事。真要弄些條條框框的家規,他也沒有那個能耐,就趁著這個機會來制定家規。聽不聽隨你們的意,但是要記住,兩口子過日子不容易,遇到不順心,多想想我和你爸的話,有空多回來看看。”
我和妻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蹲在地上嚎啕大哭。母親急忙俯下身勸慰。“咋了,是不是我說錯什么了?別哭,別哭,要不嚇著孩子。”妻子摻扶起母親,淚光中帶著笑說:沒事的,媽,我們就是太高興了,您放心,以后我們一定牢記咱家的家規,永遠不吵架,好好的過日子。母親不再說什么,把孩子遞過來,頭也不回的踏上回家的小路。但是,我清楚的看到,她的手不斷有揚起的姿勢。那是她在擦去淚水。
如今,我把父母的對話形成了條例,高高掛在床頭。我和妻子商議,決定把它當做真正的家規,永遠的傳下去。(文/孫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