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是要睡兩天,現在是要做的事情多了。
總之,周末永遠過得比平時快。
看完一本書,做完一套試題,整理知識點,看看專業的論壇,然后開始寫作。
似乎已經是形成習慣的生活方式了。
做事兒的時候,什么都沒想,也沒有覺得自己努力或是苦逼。
周圍熟識的人都是這樣的狀態,所以,這樣的生活,算是常態吧。
2
晚上看寫作群的姐姐說,她很納悶,為什么她那兒的人,無論男人女人,每天或者上班或者待著或者經商,極少有學習的。
沒有北上廣動輒倆小時以上的通勤時間,沒有加班到凌晨的工作壓力。
朝九晚五的日子,為什么不學習?
“大好的時光全浪費了呀!”
更有甚者,她告訴熟悉的小輩趁年輕多學點東西,對方呵呵一聲,就沒有然后了。
姐姐很郁悶。
對生活的現狀滿意,也沒什么后顧之憂,比吃比穿比外在,就是沒人拼學習拼內在?
姐姐發自內心地表示不懂。
3
沒人拼學習的原因,小伙伴們紛紛附議。
“我們這兒就是這風氣,都不學。”這是說地域差異的。
“現在90后都還挺好學的,年紀大就不行了。”這是說年齡影響的。
“幾乎是大學畢業就停止學習了。”這是說人生階段不同重心變化的。
“如果在外面等待時拿本書看,別人都會覺得好奇怪。”這是說他人眼光的。
這地方別人都不學,我干嘛要學?
這么大把年紀了,還學啥啊,臊得慌!
終于畢業了,工作累成狗,同事面基,我也跟著去!
都在刷手機,我拿本書也太奇葩了吧?
覺得年齡地域是阻礙,認為工作了就不用那么努力,退縮于他人眼光。
然后,把看書學習看作是“非常態”。
卻也早已經有人,把這份“非常態”,活成了“常態”。
4
勸小輩多學點東西的姐姐,幾十歲了仍然筆耕不輟,三不五時去郵局領幾筆稿費,天天在群里發熱點啟發我們思路的,也是她。
這姐姐在一個地圖炮們公認“粗俗無理、不愛學習”的地兒,十八線小縣城。
地域之局,破。
新公司的行政飛姐,耍excel、給電腦裝驅動、連接打印機,溜到飛起。上周剛發現這姐們兒還會一點編程,據說是想“從外行角度想想怎么解決公司OA系統的一個故障”,前段剛從頭學起。
飛姐是70后。
年齡之困,破。
寫作群里天天哀鴻遍野,嚷嚷著自己加班沒時間的人不計其數,可是,還是天天都在寫在發文。職場心得、思維導圖、專業分析、讀書筆記……
“寫出來,思路更清晰了。雖然少了不少聚餐的時間,但天天學到新東西天天總結的自己,收獲更大。”
工作了就不努力?誰說的。
別人都低頭刷手機的早高峰地鐵里,一周連著兩次看到了一個拿著《世界金融史》看得認真的小哥。任眾人目光洗禮,自巋然不動。
第一次看見他的時候,書翻了三分之一,第二次看見的時候,已經快到二分之一了。
別人眼光很重要?得了吧。
5
世上永遠有不會百度的年輕人,也有從零學編程的老人家。
你總以為是“非常態”,可別人早把你眼中的“非常態”看作“常態”,日復一日,把你拋開。
你說知道看書學習、目標明確的好,但卻不敢去做那“非常態”的人。
你也不懂,為什么有人看書學習,他周圍的人還都那么勵志?明明在你看來,都是有些特立獨行的人啊。
大概,那些人都是先把自己活成了“非常態”,卻突然發現,進入了一個,以他們的“非常態”為“常態”的圈子。
新世相最初圖書漂流,世相君說,漂流紙上最觸動的一句話是:我覺得自己被理解。
開始做了,也算是增加“被理解”的可能性吧。
知道是好事,又想去做,管它常態非常態,去做吧。
如果你真那么在意“常態”,也放心吧,世上人那么多,你開始做了,總能遇到同類。
不然你以為,社群是怎么起來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