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訴
01
當《思美人之山鬼卷》翻到最后一頁的時候,窗外已是一片明亮。
正是春天,萬物復蘇,正是清晨,日之初始。
然在書中,屈原及一眾人物卻前途未卜,各方勢力交錯的權縣剛剛度過瘟疫之劫,然究竟是天劫,還是人為都未可知;屈原與莫愁女的感情剛剛確認,然屈原父母已為他定下婚約,他們的感情又將何去何從;家國天下,兒女情長,究竟孰輕孰重,他們又會如何選擇?
即使早已透過史書了解到書中每一個人物的結局,但我還是希望梁振華教授可以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結局,歷史太過殘忍,我期望著,他們可以擁有一個好的歸宿。
即使有違歷史。
02
屈原,這個人物我們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從端午節的由來,到后來求學時背誦的《離騷》,可以說,他已經成了我國文化的一個代言詞。
想象中的屈原,該永遠是一副憂國憂民的形象,因為思維的慣性,我們卻忘記了,再聰明睿智的人物也會有年少輕狂的時候,《思美人》一書,正是在這種程度上編織屈原痛沉汨羅江前蕩氣回腸的傳奇人生,讓我們從另外一個層面上去了解屈原本人。
自少時起,他的夢中總會頻頻出現一個身披薜荔帶女蘿的絕色女子,但無論他如何追尋,都是夢醒人散。當朝思暮想的人出現在自己的眼前,才華橫溢如他也只會呆若泥塑,失去所有語言,所有思考,如同每一個青澀的少年一般,這樣的屈原,比之史書中一心只為天下的他,不知生動了多少。
士為知己者死,屈原雖身為百臣之首的屈家,門楣顯赫,詩才名滿天下,但因一個不能言說的身世秘密,被限制于一方之地,不能施展文治武功,身旁的所謂王侯貴胄,擅長的也不過是飲酒作樂罷了,這樣的他,滿腔憤懣,一朝得遇知己,屈原愿以身托付,不負此生,不顧自己的安危,為友請命。
但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遭遇,才讓少年屈原更加的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與其說是對莫愁女的愛與承諾促使他來到權縣,還不如說是他本身的正義感,以及憂國憂民的情懷。
一旦走進天下這盤棋內,往往是身不由己,屈原明白,但依舊義無反顧。
所以他說,“愿把平生志,付了這天下和美。”
03
都說“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身處亂世,天下未平,諸侯競起,征伐不斷,但也正是這樣的亂世才會誕生更多如蘇秦張儀屈原這般耀眼的人物,可也是這樣的亂世才會有像無名那樣的悲劇。
“你定不曾聞七旬老翁懷抱兒子已死之軀哀哀痛哭之音,清白人家的女兒被拖入軍營時的慘呼之聲;你定不曾見自己的父親慘死后軀首被人高懸城中示眾之景。”無名面色凄楚,聲音沙啞地對屈原說道,亡國之恨、弒父之恨,正是這樣的恨才會明知九死一生,依舊要孤注一擲。
無名有錯嗎?于楚國人而言,他有錯,因為他弒君,但于越國而言,他沒錯,因為這是正義之舉。在亂世,是非黑白,從來都沒有明顯的界限,或者可以說,哪哪都是灰色地帶。
同楚國國都郢都僅有一墻之隔的權縣,各方勢力交錯縱橫,地方惡霸魚肉子民,百姓處于水深火熱當中,來任縣尹或同流合污,或辭官歸隱,為了趕走一心為民謀福祉的屈原,劉歪等人甚至助長瘟疫的盛行,置百姓于不顧。個人利益,早已超越任何一切,令人膽寒。
身在太平盛世,從來不知亂世子民的痛苦,有時看到戰爭國家的硝煙彌漫,戰火紛飛,心中都會有一種想去一探究竟,親身體驗的感覺,但我同樣很清楚地知道,無論是書中還是影視劇中的戰爭,比之現實,都要好上太多。
冷兵器時代也好,當今世界也罷,戰爭從來都是用生命堆積起來的。
04
一將功成萬骨枯。
縱觀歷史,哪個朝代的建立與覆滅不是踏著眾多將士與百姓的鮮血,爭權奪利,逐鹿天下,從來都是男人們的夢想,可就是這樣的夢想不知葬送了多少柔弱女子的一生,嬴盈、田姬亦或是那些不知名的女子,以身為誘餌,遠離母國,潛伏敵國,獲取情報,成全男人們爭奪天下的夢想。
三十六計之一的美人計,攻心為上,雖帶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效果往往最佳。
“大丈夫欲立于世,又怎能耽于兒女情長。”這是張儀的選擇,心雖動,但他依舊選擇看著月吟的船漸行漸遠,他感慨,落雨了,可真的僅僅是落雨了嗎?
想起西施,本是傾國傾城的美人,卻被當權者當做細作送到吳王夫差身邊,雖是為了家國,但難免還有些意難平,覆滅了吳國,她本人也未能有個安穩的后半生;再如《思美人》一書中的贏盈,身為公主,和親楚國,本想為了兒子逃開母國的控制,卻不料兒子早夭,自此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歷史虧欠這些女子太多,卻沒有以任何東西來償還,徒留下一生的凄涼。
蘭草少年,蘇世獨立,橫而不流。
思美人,思的不僅僅是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