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精拆不一樣的《搞定》之后,崔律在過年期間又帶領大家搞事情啦!這次我們要進行的是100天便簽挑戰賽,50多人一起閱讀并拆解時間管理方面的經典著作《奇特的一生》。每天一個片段,每天50多張便簽輸出,將會是怎樣的場面,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我們一起來拭目以待吧!
這是一本來自蘇聯的文學著作,其作者是俄羅斯著名作家,2012年俄羅斯“巨著獎”獲得者格拉寧,這也是一本絕版近15年的書,豆瓣上評分8.5,2600+的人評價,7000+的人想讀,曾經遺失如明珠般的書。
本書介紹了科學家柳比歇夫堅持56年的“時間統計法”!本書描述了一個真正和時間成為朋友的人,一個將自己的一生用時間來計劃的人一一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過獨創的“時間統計法”,對自己做了研究和試驗: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力不勝任;他總是循著自己能力的邊緣前進,他對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確無疑。柳比歇夫的工作方法是一個創舉,從表面上看,這是純技術性的工作方法,一點兒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幾十年來它獲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它成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僅保證了最高的效率,也保證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以下是《奇特的一生》“100天便簽挑戰賽”,第一天的內容:
R:閱讀原文
?P20 柳比歇夫的遺產
所有的人,連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親近的人在內,誰都沒有想到他留下的遺產有多大。
他生前發表了70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在國外被廣為翻譯出版。
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他一共寫了500多印張。500印張,相當于12500頁打字稿。即使以專業作家而論,這也是個龐大的數字。
科學史上,艾勒、高斯、赫爾姆霍茨1、門捷列夫都曾留下巨大的遺產。對于這種遺產,我老是迷惑不解。這一點很難(注:艾勒(1707—1783),瑞士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家。高斯(1777—1855),德國數學家。赫爾姆霍茨(1821—1894),德國自然科學家。)解釋,但也挺自然——古時候,人們寫得比較多。至于今日的學者,出版多卷本的全集是一種罕見的甚至奇怪的現象。連作家似乎也寫得比過去少了。
柳比歇夫的遺產包括幾個部分:有著作,探討地蚤的分類、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此外,他還寫過回憶錄,追憶許多科學家,談到他一生的各個階段以及彼爾姆大學……
他講課,當大學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個室的負責人,還常常到各地考察。20世紀30年代他跑遍了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去過許多集體農莊,實地研究果樹害蟲、玉米害蟲、黃鼠……在所謂的業余時間,作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類。單單這一項,工作量就頗為可觀: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標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總計300種。這些地蚤都要鑒定、測量、做切片、制作標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多5倍。跳甲屬的分類他研究了一生。這需要特殊的深入鉆研的才能,需要對這種工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價值及其說不盡的新穎之處。有人問到著名的組織學家聶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來研究蠕蟲的構造,他很驚奇:“蠕蟲那么長,人生可是那么短!”
崔律的閱讀指引:
1、對于柳比歇夫的成就,除了原文記載的“科學史、農業、遺傳學”分類外,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重新分類?
2、這段話帶給你的啟發有哪些?
接下來看一下小伙伴們都是從哪些角度理解這個片段的!一方面我會從更好的理解原文的角度,帶領大家看一下小伙伴們的切入角度;另一方面,讓大家見識一下小伙伴們的各種腦洞,有的人是反觀自己,有的人是產生好奇,有的人是受到很大啟發,還有小伙伴為這個介紹柳翁生平成就的文字,整理出了行動步驟!不得不感嘆,讀書這件事,1000個人有1000個哈姆雷特。
更好的理解原文:
一、對“遺產”一詞的解讀
因為標題是柳比歇夫的遺產,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遺產一詞,小伙伴們可謂是費勁了心思呀!
@龍珠
提到遺產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么呢?房子?存款?金銀手飾?哈哈……老實說我的認知也就只有這些了。
那么遺產有什么種類呢?查了一下《繼承法》第三條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六)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hu_ying
關于“遺產”兩個字,我突然想到,如果我離開這個世界,會留下什么遺產呢,會怎么告訴這個世界我曾經來過?
另外,普適意義上的“遺產”通常是是世俗意義上的金錢,田產及財富,而這里的“遺產”更多的是著作,研究成績等。
@Yura.兔小步
一般會想到遺產一般是指錢、固定資產,那我們講到一些名人的時候,才會想到留下一些什么研究成果、理論之類的。會把自己定位在普通人的界限里面,比如期望自己掙多少錢。應該跳出思維的墻。把自己的一些視角思考記錄下來,說不定我也可以給一部分人留下一筆遺產。
@Hym
這段文章講述了柳比歇夫的遺產,主要是他在科學方面的各項成就,而不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物質方面的財富。
二、對成就分類的解讀
@瑤
片段中扼要介紹了柳比歇夫一生承擔的多重角色,多項身份并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用當今流行的話術來說,是“斜杠”莫屬了。
? 按照學科類別來分,柳比歇夫一生在生物學、農學、遺傳學、哲學、文學等多個領域。
?? 按照成果形式來分,他通過學術論文及專著撰寫、回憶錄、標本采集等形式輸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 按照身份界定來分,柳比歇夫一生即使科學家、學者、作家、管理者、項目負責人、動物學家等等。
從柳比歇夫的成就來看,他的學科成就圍繞著“生物學”的主核延展,身份圍繞“科學家”延展,也就是說找到了核心天賦,深入發展,再不斷引申出旁支,就構建了他個人繁盛的成就之樹。他的生涯發展對于當今很有指導意義,即如何構建應對未來趨勢變換的超級個體建構。
@孫穎
柳比歇夫的遺產包括:
(1)學術著作,發表的有70來部,包括:探討地蚤的分類、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
(2)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500印章,相當于12500頁打字稿。
(3)回憶錄,追憶許多科學家及自己的一生。
@Hym
1、首先他是一位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百度),一生中的70來部著作,包含了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涉及領域非常廣泛;
2、他還是一位作家,除了科學著作還寫了許多回憶錄。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他一共寫了500多印張,對于一個專業作家來說,也是相當可觀的;
3、他還是一位老師,在大學教研室任主任,平時還要講課;
4、他還是研究所一個室的負責人;
5、他還利用業余時間研究地蚤的分類,雖然是利用業余時間研究,但他收集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多5倍。對這項工作深入研究,跳甲屬的分類他研究了一生。
三、對業余時間的解讀
@佩璇小滿媽
看到柳比歇夫從20世紀30年代到1955年間,利用業余時間來研究地蚤分類,,他收集到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還多,他認為這是他的休息時間。
休息時間對于我來說一般會用來做放松,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比如聽聽歌、看看書、旅行、購物。想到我之前上班的時候,一到休息時間,就想出去逛街,老公說你這哪是休息啊,分明比上班還累,我想因為逛街會讓心情愉悅吧,雖然身體挺累的。
也許研究地蚤分類是讓柳比歇夫感到放松和快樂的事情,是他的特別興趣所在,這個興趣一做就是一輩子,專注成了這個領域的專家。
@范丹燕
網上有個王菲育兒傳聞,就是說她連續幾年在每個24節氣的日子都陪女兒上山觀察。吃瓜群眾都當育兒楷模來學習,人家天后王菲都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做這么有科學意義的事情。但這只是人家日常的休閑方式而已。
本片段就是講了柳比歇夫的休閑生活是研究地蚤。并且成果顯著。
能把業余時間做出成就的人并不多。那是因為大多數人對自己業余時間做的事情缺乏特殊的深入鉆研的才能,沒有深刻的理解,也不能理解其價值及其說不盡的新穎之處。
例如,你的業余時間是刷抖音,可別人也刷抖音卻成為抖音小網紅。差別在哪兒?你的業余時間是消費時間,人家的業余時間是積累素材。
那么如何利用業余時間做出業績呢?
1.記錄你的休閑方式是什么?爬山?刷手機?刷劇?
2.根據下表打分把得分最高的確認為你目前需要精進的休閑方式。
3.你的休閑方式通過以上三個維度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能力,不斷深入研究,并從這三個方向從各種渠道不斷的輸出成果。
@木門
最后的最后,他總得休息吧?是的,即使這么能干,他也有業余時間的,那么是看電影呢還是看雜志呢(那個時候沒有手機吧)?不好意思人家研究地蚤,看看原文怎么說的:“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標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總計300種。這些地蚤都要鑒定、測量、做切片、制作標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多5倍。”
嘖嘖嘖。。。注意到沒,人家業余愛好是觀察蟲子,能把蟲子看出花來。我業余愛好是看美女,也沒能說清美女的口紅是啥色號對不?人與人的差別啊。。。
花式拆解,大開腦洞
一、反觀自己,尋找初心
@張培歌
我想打卡,逼自己去多行動。但是看到片段的時候,很詫異,為什么這樣的片段可以作為片段,他能夠解決我的什么問題呢?沒有什么問題啊!!!沒有辦法聯系起來啊!!這是最初的想法,留在腦子一個想法,我該如何完成這次任務呢?
我的問題是,我可以選擇忽略掉自己看過的書的一個片段。也可以花時間重新梳理信息的內容,這樣做都在于你是否行動真的去做了。而這次,無論別人多優秀,我只希望自己能夠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角度,去理解原文。這是100天開始的初心。
二、激發好奇
@hu_ying
他研究的領域那么廣泛,每一項都對后世的研究有參考價值,我的好奇心是,他怎么確定自己的領域呢,怎么做到每一項都卓有成就的,他是如何將工作、學習、生活、興趣、愛好融合于一體的呢?他寫回憶錄,他講課,他當教研室主任負責人,去全國各地考察,做了那么多實驗,這些怎么可能都是一個人做出來的呢?但確實就是一個人做出來的。"
@雅樂人
非常好奇柳比歇夫先生是如何篩選進入的信息編碼,又是如何建立自己的解碼系統?
現在的我們總會面臨一個內心拷問:“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對于柳比歇夫,仿佛工作就像生活,生活也如同工作。看起來枯燥乏味的事物,他又是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呢?
他輸出如此之多,記錄的方法和節奏是什么?
三、各種啟發
@瑤
身為大學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某個室的負責人,柳比歇夫看起來并沒有什么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他的日常工作也就是講講課和跑各地考察考察。直到他死后,人們發現他所留下的遺產是如此不可思議的巨大,方知高手在民間,“掃地僧”果有其人。
@Aileen
?這個片段讓我首先想到的是生命(時間)的質量,同樣是一生的時間,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時間的質量,可以成就滿滿,像柳比歇夫一樣;也可以每天朝九晚五,渾渾噩噩的混日子;可以挑戰自己為未來工作;也可以逃避現實茍延殘喘;還可以選擇和一群正能量的學霸在一起;那么我會選擇怎樣的生命質量呢?目前跟學霸們一起每天精時力我感覺我的生命質量在成長。
其次,柳比歇夫利用休息的時間跑遍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去過許多集體農莊,實地研究果樹害蟲、玉米害蟲、黃鼠……,他研究昆蟲的分類,這讓我想到了,在業余時間投入一種愛好,長期積累,主動休閑,也可以帶來自我成長,那么,我會怎么安排我業余時間呢?投入什么樣的愛好呢?目前探索兩個愛好(拆書&語言)放在除去陪伴家人的時間外的業務時間,初估每周5h。
最后,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標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總計300種。這些地蚤都要鑒定、測量、做切片、制作標本。這里帶給我的啟發是實踐的重要性。
@木門
就算是N道杠的斜杠青年,他的知識領域之間也都是一脈相承的,積累,成就,再延伸作為其他領域的積累,再成就,這個過程就像滾雪球。我如果能把要制訂的這些目標用一條主線串起來,也許就能解決我茫然不知如何把控的問題了。
@采薇
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標本,共13000只。
——數量之大,讓人驚嘆,所謂的專業化是這樣煉成的。而我們平時工作,重復性也很強,但是量變卻沒有引起質變,原因是什么呢?是沒有對比,沒有發現差異,只是重復。
@孫穎
人的一生很長,時間利用恰當的話,可以做很多事情,取得很多成就;人的一生也很短,如果不好好利用,時間將付諸東流。
柳比歇夫一生涉獵之廣,而對于跳甲屬的分類,他研究了一生。這給我的啟發是我們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精進方向,但也需要在其他相關內容上研究和學習,就像我們現在學習任何一個專業方向,都是不同的知識互相穿插的,比如學習精時力,需要涉獵腦力、體力、心力的課程,為了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還需要邏輯力、學習能力、閱讀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這些基礎能力。所以不要把自己局限于某一方面,有專精、廣涉獵,才是學習的正確打開方式。
@醬醬
人的一生也許時間是有限的,但不妨礙我們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不設限的思維,再加上持續的追求,結果會讓人驚嘆。
深入的研究需要強大的時間管理系統及高效且持續深入的投入。
任何一門學問都值得我們付出時間去研究:畢竟“蠕蟲那么長,人生可是那么短!”
內心強大:柳比歇夫留下的財富另人們感到驚嘆,我不禁想到,一定在許多個日日夜夜,他都在努力的踐行,這份選擇,是基于他堅定的信念與價值觀決定的。
大神雖然是大神,但他也與我們一樣,每天都是24小時,我們不追求取得多么偉大的成就,但也可以利用有限的時間活出無限的自己。
@Yura.兔小步
他一生的成就各個領域都是相關聯的,且在各個學科都有自己的著作。這讓我想到,在下班的可控時間里面選擇做“我熱愛”的事情,而不是從事“我應該”的事情。時間一長覺得自己手腳都被困住了,自己不開心,然后還做不好。
柳比歇夫對自己的愛好有著“挖地三尺”般的熱情,能真正驅動自己的一定是自己熱愛的東西。我到底喜歡什么呢?熱愛什么呢?貼錢讓我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我覺得不是自己沒有愛好,而是我們有了,但是被各種生存生活問題所困,迷失心智了。
我們是有愛好的,工作中有自己最喜歡的一部分,業余也有自己喜歡的一部分,生活重也有自己喜歡的一部分,可能這些其實都是相通的。
四、行動步驟
@瑤瑤
柳比歇夫為什么能留下那么多的寶貴遺產?也就是說,他之所以能取得這么高的科學成就,靠的是什么?
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你只關注想要的結果,而對事情本身的過程并不感興趣,多半是得不到結果的。只有高度的熱忱,發自內心的對事物本身的熱愛,而不是出于對結果帶來的外部獎勵才去做,只有真正的內驅力才使你有動力。
二,專注。深入鉆研的專注力。有的人確實有某方面的興趣,也確實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比別人強一點點的天賦,但是如果不深入鉆研修煉下去的話,也就只是止步于興趣,并沒有取得更大的成就,這樣的情況也有很多,所以說柳比歇夫的成就也在于他有深入鉆研的專注力。
三,堅持。不懈的堅持是成功的重要法則。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要堅定不移的堅持下去,只有堅持才能積累出成果。
四,時間管理。柳比歇夫一定是有很強大的時間管理能力,利用好一切時間做了最重要的事情,才能有高效率的產出。
@熊磊
1:明確目標:有目標才有行動的方向,找到自己的行動目標。
2:拓展興趣:擁有一顆好奇心,保持對外界事物的興趣,遇見新事物的時候:問問自己,這是什么what?有什么作用why?怎么做how?然后再結合自己的目標,是否需要進一步學習(有時候,不是因為我們不感興趣,而是我們不了解)
3:不斷鉆研:柳比歇夫的地蚤都要鑒定、測量、做切片、制作標本。我們對待目標,應該不斷鉆研逐層分解分析。
4:堅持執行:柳比歇夫在擔任研究所負責人的時候,到各地考察,實地研究。我們對待自己的目標,也應該有強大的執行力,在鉆研分析后的基礎上,開始執行。
5:利用時間:很多人以為,業余時間:休息,刷劇,玩游戲。其實,累的時候換個腦子,切換至研究其他領域的事情也是休息。
@簡·單
首先,明確目標(柳比歇夫研究蟲子)。
其次,投入時間和精力(柳比歇夫研究蟲子)。
最終,創造出成果(柳比歇夫留下龐大的遺產)。
快節奏生活的狀態下,我們要去除浮躁,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發展、精進,柳比歇夫和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瑞云
如果我們想向柳大神學習的話,具體要如何做呢?
?(1) 首先,我們得先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且符合自身天賦和價值觀,并且是符合社會需求的領域;
?(2) 然后,立足本職工作,持續精進;
(3) 再次,利用業余時間,拓展興趣領域;
(4) 最后,做日更達人。
每個小伙伴的日志,都是可圈可點,這次只是拿出了一部分和大家分享!大家讀完有哪些收獲呢?如果是你讀了這個片段,會以什么樣的方式解讀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