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方式:評論區報名
報名格式:《最后走的人關燈》書評報名+簡書昵稱+一篇已發布過的書評內容的鏈接
活動內容:報名成功會由簡書會員小管家跟您聯系,您可以免費獲得《最后走的人關燈》書籍一本,收到書籍后需要在1周內發布一篇2000字左右的書評,本次活動參與人數10人,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書評稿件質量予以報名成功的名額哦
活動要求:請在簡書發布您的書評內容,同時也歡迎發布到其他平臺,注明首發于簡書平臺即可,發布后的鏈接請通過簡信反饋給簡書會員小管家。
智能機器的來臨意味著人類的終結嗎?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狂飆突進,智能機器的應用已經席卷各個領域。
從工業生產到醫療保健,再到金融服務,它們無時不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而近年來,諸如ChatGPT、Sora等熱門人工智能大模型引起熱潮的當下,更是讓我們見識到了人工智能的無限可能。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智能機器將更多地接過人類手中的重任,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我們的能力,完成更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然而,這也引發了一系列思考:
智能機器的崛起,究竟會對人類造成怎樣的影響?
我們與它們之間的關系又該如何定位?
在《最后走的人關燈》這本書中,著名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人工智能專家保羅?若里翁以其獨到的見解,深刻剖析了人類自身的偉大優勢與潛在弱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答案。
人類的使命是迎接智能機器的來臨嗎?
智能時代將不期而至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機器的智能化水平將持續精進,日趨完善,它可以執行更復雜的、 具有多樣性的任務。
因為我在人工智能領域工作,我敢說30~50年,如果我們希望,所有我們今天執行的任務都可以由我們開發的機器人和軟件代替完成。50年后,我們仍將觀察正在發生的變遷。而100年后, 就沒有什么是那么確定的了。
機器會自我復制, 他們會自我修復并創造新的機器。他們將學會以我們的方式思考, 但是不包括那些在我們的眼中讓人憐憫的失敗,因為他們是 “如此智能”; 他們也將會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我們必須認真對待以下猜想———后生物學———即生物學的未來發展是由機器人接替我們人類來進行的。
作為人類, 我們表現出了令人欽佩的發明能力, 我們能創造出更加聰明、更理性、不像我們那樣因為存在一些矛盾的需求而備受折磨、更容易在這個大部分被摧毀的地球上生存的機器。
但是, 如果我們不小心, 那些我們設計出來的智能機器, 將會在我們遺留下來的、 那個不適宜人類居住居住的地球上取代我們。
眾多崗位正逐漸被機器所替代
如果亞當·斯密想象的 “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 存在,技術創新將周期性地重建利潤率的幅度。他們不僅能創造利潤,同時也創造了就業機會。
但自從1961 年工業機器人,以及20世紀80年代微型計算機軟件出現以來,這個問題就趨向于逆轉。羅蘭·貝格公司認為,如果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未來的法國將創造出30萬個工作崗位, 那么將同時摧毀300萬個工作崗位。
如果說機器人和軟件最初是作為人類的助手而出現的 (機器人在汽車裝配線執行一些任務, 進行文字處理等), 它們現在越來越多是被用來純粹代替人類 (全自動流水線, 人類只需負責編寫軟件并進行維護與監督)。
在技術創新后成立的公司的特點, 通常是它的前期投入資本率與日常工作進度成本相比較低; 以及它所帶來的資質和就業崗位與營業額相比是廣泛而大量的。
而今天的新型創新公司的這些條件則是完全逆轉的。
它們現在需要大量的前期資本投入,而只創造了相對于營業額來講數量較少的高技能崗位。 舉個例子:當 WhatsApp 被 Facebook 以 19 億美元收購的時候, 它是一個只有 50名員工的公司。
這個新走勢從兩個角度質疑了被廣泛接受的技術創造就業機會的公知: 事實上, 很少的工作崗位是由新型創新公司創造的, 而且其創造的就業機會是針對非常高層次的人才的; 這些人或者是計算機系統的協作者, 或者他們自己就是這些軟件程序的編輯者。
目前的趨勢是, 我們的經濟正緩慢地靠向被美國人稱之為 “贏者通吃” 的狀況, 其中一小部分高端人才創造了不成比例的新財富, 而資本持有者、機器人和相關軟件的所有者與這些高端員工共同分享新型創新公司的利潤。與此同時, 其余人只能努力爭取那些收入微薄的工作, 因為從現在來看, 他們所產生的價值是可以被忽略不計的。
但是, 這些大量的不夠優秀的工人的收入又如何呢? 那些確保他們生活的工資, 并提供購買力的資源從何而來?這種工資能夠讓他們購買現在機器人生產的產品嗎?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問題的最后一個方面,應該面向機器生產征收“西斯蒙第”稅,正如瑞士經濟學家、哲學家讓·查爾斯·倫納德·德·西斯蒙第提出的建議那樣——被軟件或者機器人所替代的工人受益于這種全球機械化,這是整個人類的進步,而不是簡單地使人類成為受害者。
為人類哀悼?
英國皇家天文學家馬丁·里斯表明: “在遙遠的未來留下人類的痕跡, 正如在我們這個時代還保留了雅克安文明的影響一樣。” 我們是否還在并不重要: 在進化的過程中, 我們的作用是迎接機器來臨, 它們會真正地成就世界的 2.0 版本。 而我們,不完美的創造物, 只是為此開了個頭:“取代了我們的那種文明能實現我們無法想象的突破———完成我們可能想都不敢想的事。”
人類大腦是一種膠狀物質, 它的體積和功能從化學和代謝的角度講都是有限的。在由水、空氣和巖石組成的 22.5 公里厚的地球表層里,有機生命不斷發展;但人工智能卻不局限于此。
我們應該為 “人類不是進化的頂點” 而感到悲哀嗎?
“機器統治下的另一種文化會在未來長久存在并且可以傳播到地球以外;而人類及人類所有的思想只是這種機器統治下文化的更深層次思索的先驅。”
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悲哀嗎?
當然不!如果生命是極其罕見的, 從整個宇宙來看, 我們沒有任何謙虛的理由:
我們的地球, 宇宙中極微小的一粒塵埃, 很可能就是智能傳播到銀河系的唯一根源。
我們將會消失, 但我們設計了那些像我們一樣的機器,而且還是升級版本的, 因此我們沒有任何悲傷的理由。
盡管機器將超越我們,實現我們無法想象的突破,智能機器的來臨也并不意味著人類的終結。
相反,它可能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應該積極面對這一挑戰,與智能機器共同進化,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本文摘編自《最后走的人關燈》,作者:保羅?若里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面對環境與資源告急、缺乏共識而引發的戰爭沖突、瘟疫對人類的攻擊與威脅、人工智能對未來人類的挑戰等或迫在眉睫、或影響深遠的危機,人類必須行動起來!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顏建曄**
本書涉及領域眾多,有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金融學、政治學、環境科學,交叉學科展現的危機思考發人深省;而數字化與AI在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是否會引起終極憂慮,需要社會科學工作者、自然科學工作者、工程師甚至每個人共同探尋答案。
**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青年長江學者 李三希**
人類的末日是不可避免的嗎?這是一本關于擺脫人類毀滅厄運的啟蒙讀物,同時也激勵我們對此做出應對。
法國空中客車集團工程師Cédric Le Conte
** 內容簡介**
人類驚訝地發現,自己正處于資源枯竭(包括礦產資源、能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等)從而導致人類滅絕的邊緣。然而,面對這樣的威脅,我們竟然幾乎無動于衷,甚至仍然試圖從僅有的回答中尋找商業的利益。本書對人類本身、人類偉大的優勢與巨大的弱點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本書提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挽救人類自己親手制造的厄運。在關燈之前,請行動起來!
作者簡介
保羅·若里翁,人類學家、人工智能專家、經濟學家,著有多部著作,曾任布魯塞爾大學、劍橋大學、巴黎第八大學、加州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教授,研究領域廣泛,開設的有關人工智能、人類復雜系統以及經濟學思考的博客在歐美受到廣泛歡迎。
目錄
第一章 滅絕威脅
我們生活在兩個時期
孤 子
“看不見的手” 和滅絕
只從商業視角考慮事情
第二章 為什么我們還沒有反應?
我們的聲音被忽略?
戰爭依然是解決復雜問題的唯一方法
人工智能將不期而至, 這是軍隊的責任
孤子的三個組成部分
情況絕對緊急
機器人贏了!
極端自由主義者催生了一個只有機器人的世界
“光榮屬于子孫后代!”
短期行為是會計準則的一部分
堅不可摧的財產與使用即被磨損的財產
增長是需要支付利息的
負增長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不可能的
“斂財機器”
金融部門在一個國家的經濟中所占的份額
福利國家依賴于增長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真正的經濟科學
經濟 “科學” 是中立和 “非政治性的”
“在這些人當中, 先生, 我們不閑談: 我們計算”
經濟 “科學” 已經樹起了它天真的認識論原則
金融被我們不能違背的原則監管
避稅港是金融系統的真正核心
經濟控制權異常集中
我們的民主事實上是 “納稅選舉制” 的民主
社會的倒退是由棘輪推動且不可逆轉的
資產階級與公民的要求相互沖突
現在民主是被束縛的
第三章 我們這個物種是什么呢?
被發到的牌是平庸的、 扭曲的、 對我們不利的
繁殖: 娛樂消遣的一個永恒源頭
物種的 “早產” 使事情變得異常復雜
意志和意圖都是虛幻的
意識使我們能夠建立一個自適應的記憶
自我想象的發明
“自我是偏執的”
物質在我們面前的力量
規則在我們面前的力量
個體生存與物種生存的潛在沖突需求
我們身體內部發生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力
必須接受這個影響嗎?
在真實的我們與別人認為的我們之間的重疊
什么是道德?
責任, 是什么呢?
我們總是后知后覺
第四章 人類具備防止自身滅亡的能力嗎?
我們仍然是在 “死亡” 的基礎上談論這個問題
天國令人類斗志松懈
人類是一個不幸的物種
“哪管他死后洪水滔天!”
在等待永生時, 我們更愿意虛度光陰
智慧、 圣潔和英雄主義: 選擇哪個?
美, 使時間靜止
愚昧的美
悲劇的重要性
蘇格拉底式的求知欲
人是社會人, 這是人自身的選擇還是來自人的
本性或者神的旨意?
真正的敵人: 邊沁的功利主義
宗教還是無神論: 孰是問題的解?
我們下定決心拯救人類這個物種了嗎? 我們能做到嗎?
第五章 為人類哀悼?
如果世界不止一個?
大自然不會解決自己的問題: 它稍后會重新嘗試,
僅此而已
上帝不在我們的身后, 也許在我們的前方
提供給我們的選項
為人類哀悼
“不要藐視任何東西, 但也不要去模仿在我們之前所
發生的事情”
人類的滅亡真的能形成一種進步嗎?
人類的使命是迎接智能機器的來臨嗎?
“如果外星人的智慧是普遍存在的, 那么它自我毀滅
的傾向也應該是普遍的”
救援已經開始了嗎?
“一切都是如何崩潰的”
結 語
參考文獻
本書作者的其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