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某一天,在豆瓣上瞎逛,因為睡眠不好,所以就搜索了一下最佳睡前讀物,目錄里出現了這樣一個名字“遇見未知的自己”,聽起來很特別,于是翻了一下評論,很多人都評論她是一本能讓自己內心安靜并反省的書,也是第一次,我聽到了“身心靈”這個詞。我是一個極少讀課外書的人,從初中高中到大學,總共讀的虛幻和非虛幻的都不到5本,其他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了,我自己本身也不怎么能看得進去書,一般翻幾頁,便永久落灰了,現在想想,還真是浪費了不少時間。但是這次好奇之余,立馬決定買了這本書。
書很快就到了,我很自然的把她放到了枕邊。晚上,待我難以入眠的時候,我就起來翻一翻,書里的故事描述的很淺顯易懂,一個在處于婚姻危機的女子面臨著人生重要的抉擇的交叉路口,某一天她開車迷路來到了一個小木屋,認識了木屋里的一位老爺爺,在老爺爺的一步步引導下,開始了探尋自己內心世界的過程,也就是一步步認識真實的自己的過程。
很有意思的是,這本書本身的寫作并不華麗,但是節奏的設計和把握卻很新穎。一般對我來說,這種偏近哲學和心理的書是很難讀的,可是這本書卻很容易,但是你又會忍不住捉摸那些簡單的詞背后的意義。
讀著讀著,我開始把自己的心境融入進去思考,也許潛意識里我已經思考過這些,但是真正有目的性的去思考還是第一次,這種感覺很微妙。記得里面有這樣一個情節:現在的你,閉上眼睛,讓大腦放空,然后慢慢開始搜索里面的畫面都有些什么東西,五分鐘之后,睜開眼睛把你的腦子里畫面畫出來,那幅畫就能反映真實的你的心境。我試過很多次,很謹慎的,把自己帶入,盡量與外界隔斷聯系,專注的去探尋,等我畫完那幅畫,我被話里的自己嚇到了。我也曾試過朋友,反饋都很驚人。我們真的愛自己嗎?慢慢的,我故意把書留在睡前來讀,也故意不讀的太快,慢慢跟著主人公的節奏看完那本書。也完成自我探尋的一個啟蒙。
從那之后,每當我感到迷惘不前,我就會嘗試閉上自己的眼睛,關上自己的腦門,只是靜靜的感受一下內心深處那個我她需要的是什么。
從呱呱墜地,上學,到工作,再到結婚生子,因為環境的變化和要求,我們需要不斷的提高和改變自己去適應,這個過程中,最初內心里那個只尋求快樂的我被我們種種渴望而淹沒,等到有一天我們累了,看不到那個深處的我了,我們就變得焦慮而無所侍從。所以,不管多忙,留一點時間給你自己吧,給內心的那個我,問問她/他感覺怎么樣,孤獨嗎,悲傷嗎,快樂嗎?有沒有需要我們去照顧而未照顧到的。當我們內心有力量了,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能量滿滿。慢慢地,你會發現,你的快樂不是別人給的,是從你內心溢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