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有多寬,你的舞臺就有多大;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
格局,決定了你的人生。
有三個工人在工地砌墻,有人問他們在干嘛?
第一個人沒好氣說:“砌墻,你沒看到嗎?”
第二個人笑笑:“我們在蓋一幢高樓。”
第三個人笑容滿面:“我們正在建一座新城市。”
10年后,第一個人仍在砌墻,第二個人成了工程師,而第三個人,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我們所希望的未來就好像這張大餅一樣,是否能烙出滿意的“大餅”,完全取決于烙它的那口“鍋”。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
這就是所謂的“格局”。
格局就是指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
謀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對于人生這盤棋來說,我們首先要學習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
大格局,即以大視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得更大。它決定著事情發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勢。
擁有大格局的四個因素
01. 眼光
眼光是指在某一時刻,對某領域趨勢準確預測的能力。
第一,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能夠透過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
第二,對于事物的評判已經有自己的標準,并能夠極為準確根據現在對未來進行預測。
第三,知道這些道理之后,自己能做得到。
而對于未來的準確預測,亦是在堅持看清本質的原則之上的。人貴有自知之明,知道可為和不可為。
02. 胸襟
有大的追求,大的愿望,就會有大的忍耐、包容、視野,這就叫大胸懷。
劉邦和項羽,從軍事領導力上看,項羽遠勝于劉邦,巨鹿之戰,破釜沉舟是何等氣概;
從兵力配置上看,項羽手下強將如云,整體實力也優于劉邦;從智囊團上看,兩者各有張良范增,也不分伯仲。
所以若綜合三方面而言,項羽的楚軍是遠遠強過劉邦的漢軍的,但為什么最后自刎烏江的不是劉邦,而偏偏是項羽呢?
劉邦自己說過“我文不過蕭何、治國不如張良、行軍布陣不如韓信,但三人皆為我所用”。
再看看項羽,手下縱有范增、英布這樣的文臣武將,但最終還是一敗涂地。
只因他不像劉邦那樣胸懷廣闊,單單為一個名義上的“西楚霸王”惹得眾諸侯心生叛意,倒戈相向。
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剛愎自用,范增屢次進諫,但最后還是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而更可怕的是,項羽坑殺了繳械投降的三十萬秦軍,使他的威信聲譽瞬間喪失。
03. 膽識
曾有企業家這樣說,“如果是現在把我歸零,我仍然可以再來一次”。
史玉柱則是在資產為負數,甚至負得還很多的時候站了起來。當討債人蜂擁而至之時,史玉柱莊重承諾:“欠老百姓的錢一定要還。”
也正是出于這種“還債”的動力,史玉柱終于東山再起,且賺錢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還債。
之后,他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在一片廢墟上,煉就了超過500億元的財富。
行軍作戰需要膽識,成功創業更需要膽識,只有想法卻不敢去實現終究不會成功,莽撞行事也只會導致失敗,有勇有謀才能事半功倍。
04. 心態
格局決定人生層次。
格局在岳飛那里就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千功名塵與土的壯烈;
格局在馬致遠那里卻是小橋流水人家,斷腸人在天涯的孤旅;
格局在蘇軾那里就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的寂寞;
一個人有多大的格局才有多大的胸襟。
格局是一種眼界,是一種大情懷,海納百川才能有容乃大。
有什么樣的眼界和胸襟,就看到什么樣的風景。站在高處,整座城市不過就是幾座樓房,在飛機上從云端俯瞰城市,城市也就變成了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