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厚達近500頁的書,
曾計劃每周兩本書的我,花了半個月才啃完了這本書。
很久很久沒有讀過這么厚的書了,一般是堅持不下去的。
在驚嘆我竟然堅持讀完的時候,卻發現吸引我讀完的原因是這本書的內容以及價值。
一直認為這種涉及到經濟、投資、財富相關的書籍是很難去讀的,
但通過最近一段時間的閱讀,發現聽這些智慧人士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講解資本市場、投資、以及一些學習、思考的方法真的是件很有趣的事。
慢慢的能夠理解為什么有些人喜歡看自傳類書籍,因為那樣你能更好的了解一個人,進而你能更進一步了解他的思想與價值理念。
《窮查理寶典》里面有很多大智慧,還需要進一步領會與理解。
在這里我就分享一些,讓我受益匪淺以及印象深刻的理念。
「多學科思維模型」
查理芒格在這本書中就運用了多種學科知識來給我們舉例講解,
一、數學
1.復利原理
網上這張圖就很好的表達了復利的力量
2.排列組合原理
3.會計學——從事商業活動的語言
芒格認為對會計要有足夠的理解,才能明白它的局限,本身作為一個財務工作者,通過工作學習發現,會計這一學科其內容的龐大需要我們花大量時間去學習以及研究,將其理解消化。
4.硬科學 工程學
工程學的質量控制理論、后備系統、斷裂點理論物理學臨界質量概念
二、生物學,生理學
三、心理學
1.基礎部分,芒格稱為誤判心理學,也是他認為非常重要的部分,他歸納了25種心理傾向。
2.雙軌分析
首先,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其次,當大腦處于潛意識狀態時,會自動形成哪些潛意識因素——這些潛意識因素總的來講有用但(在具體情況下)卻又常常失靈?
四、微觀經濟學
我發現把自由的市場經濟——或者部分自由的市場經濟——當做某種生態系統是很有用的思維方式。
動物在合適生長的地方能夠繁衍,同樣地,那些在商業世界中專注于某個領域——并且由于專注而變得非常優秀的人,往往能夠得到他們無法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良好回報。
規模優勢
規模優勢理論的本質是,你生產的商品越多,你就越能更好地生產這種商品。那是個巨大的優勢。它跟商業的成敗有很大的關系。
「逆向思維」
在哈佛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查理芒格運用了逆向思維來講解如何獲得幸福。
原文如下:
此次演講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幸福。試想一下,如果由你來做這場演講,你會怎么講?絕大多數人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
先概括一下影響我們幸福感的幾大因素,比如學會感恩、生活要有目標、樂于助人、知足常樂等等,然后針對每個因素講一個自己的故事,中間穿插一些段子逗樂一下聽眾,最后再來一個雞湯式的總結——只要堅持怎么怎么做,就能收獲怎么怎么樣的幸福!
當然,上面這種套路太簡單,查理自然是不會玩的,他講的是如何才能獲得痛苦!并且還有理有據,給學生開出了過上痛苦生活的四味藥:
第一,要反復無常,不要虔誠地做你正在做的事。
第二,盡可能從你們自身的經驗獲得知識,盡量別從其他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廣泛地吸取教訓。
第三,當你們在人生的戰場上遭遇第一、第二或者第三次嚴重的失敗時,就請意志消沉,從此一蹶不振吧。
第四,忽略小時候人們告訴我的那個人鄉下人的故事。曾經有個鄉下人說:“要是知道我會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大多數人和你們一樣,嘲笑那個鄉下人的無知,忽略他那樸素的智慧。
前三點都容易理解,至于最后一味藥我們稍微來解釋一下。事實上,鄉下人的說法雖然顯得很無知,但他思考問題的方式確是一種大智慧,即逆向思維。
所謂的逆向思維是指把問題反過來想,就是說要解出x,先研究如何才能得到非x,許多難題只有在逆向思考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好的解決。
例如,當年幾乎所有人都在試圖修正麥克斯韋的電磁定律,以便它能夠符合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然而愛因斯坦卻轉了個180度大彎,修正了牛頓的定律,讓其符合麥克斯韋的定律,結果他發現了相對論。
查理在這場演講中明顯也用了逆向思考的方法,他不去說明怎樣才能獲得幸福,卻反過來講如何才能過上痛苦的生活。而當你不去嘗試他開出的這幾味藥時,你自然就獲得了幸福。
“當我知道會死在哪里,我會永遠不去那個地方。”成功其實帶著無數的偶然因素,如果要借鑒,別人的失敗更具備借鑒意義,相同的坑盡量不要再踩一次,相同的錯盡量不要再犯一次。同樣道理,考試其實不是在檢驗記住了多少知識,而是檢驗少犯了多少次錯誤。
現在要決定每一件大的事情,都嘗試著問自己:什么因素會導致我必然失敗?什么因素會影響我的成功?先把這些篩掉,剩下的,就是走多一點彎路走少一點彎路的事情了,就是早一點成功與晚一點成功的事情了,不是嗎?
現在的年輕人經常抱怨對從事的工作不感興趣,想要找喜歡的工作。但由于對自己缺乏足夠的認識,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歡什么。那何不換種方式思考?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總比找到喜歡的事情要容易得多,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生活,那就想辦法去改變它。
「人類誤判心理學」
在第四章最后一篇演講中,查理芒格新增了此章并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1.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
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不恰當的激勵機制則能夠導致人們在做壞事的時候覺得自己是正當的。所以非常需要認清自己及他人做事的目的是什么。
這也可以應用到應對拖延上,每天強迫自己先完成不喜歡然而必要的工作,再獎勵自己去處理那些自己喜歡的任務。
2. 喜歡/熱愛傾向
人類喜歡和熱愛被喜歡和被熱愛。許多情場上的勝負皆因他/她能否表現出額外的關懷和愛護。一般來說,人類終生都會渴望得到許多和他毫無關系的他人的憐惜和欣賞。
喜歡和熱愛是一種心理調節工具,促使人們:(1)忽略其熱愛對象的缺點,對其百依百順;(2)偏愛那些能夠讓自己聯想其熱愛對象的人、物品和行動(愛屋及烏);(3)為了愛而扭曲其他事實。
3. 討厭/憎恨傾向
與“喜歡/熱愛傾向”相反的模式,也會造成與“喜歡/熱愛傾向”相反的心理調節效果。
4. 避免懷疑傾向
人類的大腦有一種盡快做出決定,以此消除懷疑的傾向。這種傾向在困惑和壓力的環境下會尤其容易發生。
所以法庭和陪審團需要休庭討論去抵制這種傾向。而商場購物的沖動情緒會促使你購買許多大量事后發現用不上的東西。
5.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大腦的抗改變傾向使人們傾向于保留以下幾種東西的原樣:以前的結論、忠誠度、身份、社會認可的角色等。比如工作中,之前做的錯誤報告,為了表現得前后一致而會在原來錯誤的報告基礎上做出錯誤推論。
查理說:“正確的教育應該是一個提高認知能力的漫長過程,以便使我們變得足夠有智慧,能夠摧毀那些因拒絕改變傾向而被保留的錯誤想法。”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去檢查那些僵化的結論和態度。
避免不一致傾向帶來的影響有好有壞:
死抱著錯誤觀念不放手
大多數人會選擇表現出與他們的公共責任、新舊公共認同相一致的行為,利于社會穩定
人們在獲取一樣事物的過程中做出的重大犧牲將會提高他們對這一事物的忠誠度(拼命獲得的愛情,哪怕事后相處不滿意也不愿意放手)
A對B先在小事上提出需求,然后逐漸提高要求,B即使不愿滿足也往往會妥協(比如行賄受賄)
知識傳播和更迭的速度變慢
6. 好奇心傾向
好奇心能使人們在正式教育結束后很久依然擁有許多樂趣和智慧。
7. 康德式公平傾向
康德以其“絕對命令”而聞名,他要求人們遵守某些行為方式,如果所有人都遵守這些方式,那么就能夠保證社會制度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好的。人們共同遵守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行事,而更有一些則變成了法律。
康德式公平傾向則是指人們都表現出并期待從別人那里得到康德所定義的這種公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 艷羨/嫉妒傾向
“驅動這個世界的不是貪婪,而是妒忌。”
9. 回饋傾向
人類有以德報德、以怨報怨的傾向。這種傾向明顯能夠促進有利于成員利益的團體合作。(在博弈論中有一個經典的實驗就講這種以德報德、以怨報怨的機制能夠帶來最好的長期博弈結果,似乎也可以論證這是人類社會長期進化的結果)
而化解過激的敵意的標準方法是,延遲自己的反應。“如果你覺得罵人是個好主意,你可以留到明天再罵。”
這種回饋機制也被用到商業推銷中,當別人給你提供一點小禮物,然后要求你買他的東西的時候,你很可能為了報答他而當了冤大頭。(所以原理各種不必要的營銷活動)
10. 受簡單聯想影響的傾向
許多條件反射是由簡單的聯想引發的。比如價格高的東西質量好,廣告中的名人效應,一些所謂的幸運數字和幸運物品,富二代的優渥生活和他們人品之間的關聯等等。
審慎地看待這些關聯,尤其容易引發熱愛或厭惡。
11. 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
現實太過痛苦,令人無法忍受,所以人們會否認現實、會扭曲各種事實,直到它們變得可以接受。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毛病,而這一傾向的極端后果經常會與愛情、死亡和對化學品的依賴有關。(極端的栗子如《穆赫蘭道》,精彩講述一個潦倒女子南柯一夢的故事)
“未必有希望才能夠堅持”,能過做到這一點的人是非常可敬的。
12. 自視過高的傾向
人們會高估自己,就像90%的司機都覺得他們的駕駛技術在平均水平之上。自視過高的傾向往往使人們偏愛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而相似的人組成的團體總是容易走向極端。自視更高也會使人們以為自己有很大的主動權而做出沖動的決定。
解決方法——客觀。這一條很難去糾偏的原因在于自己已經走偏了,而且還會為此而尋找借口。所以可能更好的辦法是找一些真誠的朋友提供反饋,接受建議。
13. 過度樂觀的傾向
人們不但會表現出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而且甚至在已經做的非常好的時候,還會表現的過度的樂觀。
解決愚蠢的樂觀主義的正確方法是通過學習,習慣性地應用費馬和帕斯卡的概率論。(11、12和13想表達的都是要客觀看待現實世界)
14. 被剝奪超級反應的傾向*
失去造成的傷害比得到帶來的快樂多得多;如果有個人即將得到某樣他非常渴望的東西,而這樣東西卻在最后一刻飛走了,那么他的反應會像這件東西他已經擁有了卻突然被奪走了一樣。這兩種對損失已有的好處和損失即將擁有的好處的反應,就是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這些損失可以是財產、愛情、友誼、勢力范圍、機會、身份或者其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比如,一戶人家本來已經有很大的住房面積,卻因為鄰居稍微的侵犯就大發雷霆;賭徒也會在輸錢后表現出更加急躁的心理;投資者則會更加關注那些糟糕的項目而做出錯誤的挽救措施。
15. 社會認同傾向
人類有自動根據他看到的周邊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方式去思考和行動的傾向,也會受到別人不行動的誤導。例如,青少年特別容易由于社會認同傾向而出現認知錯誤,所以某種程度上購買學區房是有道理的。
對人類社會而言,下面兩種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在壞行為散播之前阻止它
倡導和展現所有的好行為
16. 對比錯誤反應傾向
因為人類的神經系統并不是精密的科學儀器,所以它必須依靠某些更為簡單的東西,比如通過對比來捕捉信息,這就造成了人類的對比錯誤反應傾向。
人們會在前后兩個物品的對比中做出不符合事實的判斷,比如著名的同樣一杯溫水,手先放入熱水和冰水中再放入這杯溫水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或者商店的打折促銷,先提高原價再打折的伎倆。
17. 壓力影響傾向
突然的壓力,會導致人體內部的腎上腺素激增,推動更快、更極端的反應。
壓力有時會和社會認可傾向、避免不一致傾向等共同作用讓人做出不理智的判斷,不過,適度的壓力是能夠改善人們的表現的。
18. 錯誤衡量易得性傾向
人類的大腦是有限和不完美的,它很容易滿足于容易得到的東西,受這種影響人類會高估容易得到的東西的重要性,因而展現出易得性——錯誤衡量傾向。這種傾向的一個后果是,那些及其鮮明的形象,由于便于被記住,因而容易被認知,因此在綜合判斷的時候應該有意低估它們的重要性,而有意高估那些不那么形象的證據的重要性。
在一些重要事情的判斷上,最好有檢查清單把每一項都做到位,而不是根據快速得到的一些信息就做結論。
19. 不用就忘傾向
大概不用解釋。
“明智的人會終身操練他全部有用然而很少用得上的、大多數來自其他學科的技能,并把這當作是一種自我提高的責任。”
20. 化學物質錯誤影響傾向
這里指一些酒、毒品等。
21. 衰老-錯誤影響傾向
年齡的增長會造成認知衰退,而每個人認知衰退的時間早晚和速度快慢不盡相同,帶著快樂不斷地思考和學習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延緩不可避免的衰退過程。
22. 權威-錯誤影響傾向
人類社會的權利結構增強了人類天生就有的追隨領袖的傾向,因而容易迷信權威。
23. 廢話傾向
有些人可能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但“讓那些啰哩啰唆、喜歡說廢話的人遠離嚴肅的工作”。
24. 重視理由傾向
人天生就熱愛準確的認知,以及獲取準確認知中的到的樂趣。所以傳授知識的時候最好的講明推理過程,吩咐工作的時候最好能講明原因。
如果人們畢生致力于將他們直接和間接的經驗懸掛在一個解釋“為什么”的理論框架之上,那么他們對知識的吸收和使用會變得更加容易。
有趣的是,萬一一個人給出的理由哪怕是毫無意義的或者是不準確的,也能使他的命令和要求更容易得到遵從。
25. lollapalooza傾向——數種心理傾向共同作用造成極端后果的傾向
我們在分析一件事時,很難把它完全歸入某一個心理學傾向里去,更多的是多種傾向復合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所以也需要有全面的認知。
認識一個人的方式,可以從閱讀開始。
謝謝這本書,讓我認識查理芒格。
謝謝“怪老頭”的大智慧
繼續研究學習,并把它們運用起來。
不要局限于已學的領域,而要廣泛、多領域的學習,多逆向思考,減少心理效應對行為的影響。
【即使這讓我特立獨行,即使讓我在人群中變得不受歡迎,那也隨他們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