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進“學教翻轉”課堂——觀“相約名師·聚焦課堂”之林莘校長《珍珠鳥》有感

? ? ? ? 2018年4月13日,終于有幸聽到林莘校長上的“ 學教翻轉 ”的示范課《珍珠鳥》。我們非常激動,有位老師還告訴我激動到晚上做夢都夢到林校長了,畢竟女神不是隨便能見到的嘛。其實接觸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也不過三個月的時間,迄今為止就是在理論層面上了解了“學習共同體”,在四附小聽過一場講座,看過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師的挑戰》《教師花傳書》而已。在讀書的過程中就產生了非常多的困惑,還有很多的不解,看似簡單的理念自己到課堂上去實踐卻遇到了非常多的問題,好似根本行不通的樣子。雖說很清楚小組協同學習和原先的小組合作不一樣,講究平等,但是終究學習好的孩子會說得比較多,學習差的孩子不愿意開口。如何才能做到平等?如何才能做到每個孩子愿意去和文本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己對話?我帶著滿滿的疑惑來到今天的課堂,期望今天這堂課能夠解答我心中的疑惑。

? ? ? ? 也許是林莘校長聽到了我的心聲,在茫茫的聽課老師中選中我作為課堂觀察員,太激動了。由于這是第一次當觀察員記錄孩子們的學習狀態,雖說事先有林校的指導,也觀看了日本教師記錄和點評的視頻,過程中還是覺得手忙腳亂,觀察孩子的時候又要記錄林校的課,感覺腦袋有點不夠用了【暈】,所以記錄下來的可能不是很完整,甚至可能會有錯漏,請大家諒解。

************************************************************************************************************************


觀察到的現象

為了方便記述,給學生編號,下面就用ABCD代表這個四個學生


【環節一】首先,林校長在簡要的介紹作者后,提出要求:閱讀課文,找到并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觀察記錄】 可以看到這時四個孩子全都在埋頭看自己的文本,然后C拿起筆開始圈畫,但是剩余三個孩子都沒有動筆。過了三分鐘左右,A拿起筆開始圈畫,然后是B,這時候我注意到D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當其他孩子閱讀背面的時候他還在閱讀第一面,時而張望,時而抓耳撓腮,顯然沒有看進去,也不知道自己現在要做些什么事情,其實這時B也很茫然。全程四人無交流。

【環節二】在孩子們結束第一輪的文本細讀后,林校長要求孩子們就剛才劃下來的句子進行小組內討論。

在完成這個任務之前,林校長對孩子們進行非常明確的三個要求:1、傾聽? 2、應對? 3、禮貌

并且給孩子們進行了簡短的小培訓:讓孩子們學著說:“我不懂,能不能告訴我你的依據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這句話妙在哪里……”

【觀察記錄】我們這個小組的孩子可能是我們班級比較常見的中等生。四個人水平接近,上課都不怎么發言,也不怎么想參與思考,但是預習工作都做得不錯。當老師要求交流時,孩子們的交流是在應付老師的,交流的內容很表面很淺層。A問C:“你喜歡哪句?” C隨手指了指課文的一句話,B問理由是什么,C沒回答,于是B轉而問D,D表示不會。于是B生讓大家拿出之前預習時準備的稿紙——可能是本班老師要求將自己喜歡的理由寫在稿紙上,于是大家就這張稿紙上的內容交流。我覺得這不是他們在課堂文本上解讀到的東西,還是在課前解讀的。這個小組并沒有就喜歡的理由進行詳細的闡釋。雖然他們三個要求——傾聽、應對、禮貌都做到了,但是沒有人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更不是就他人的疑惑進行應對。此時的孩子應該還停留在傳統學習的階段,感覺到小組成員之間的隔閡還比較明顯,不太愿意交流,也不知道該如何交流,AB女生交流較多,CD男生交流較多。

這兩張照片可以看出男女生之間是分組交流的,每個孩子能夠與他人進行簡單的對話

【環節三】林校長要求孩子們分組匯報,每個小組只有一個同學發言,說說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自己的感受或者是疑惑。

【觀察記錄】大概是因為時間的關系,這次的提問沒有提問到我們這個小組的同學,但是這個組的孩子能夠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也許是孩子第一次上這樣的課程,和我一樣,有點不知道該做些什么,其中三個在跟著林校長一起圈圈畫畫,在書本上做批注,D同學也在做批注,但是他沒有跟上老師的腳步,也沒有認真聽同學的發言,只是將黑板上的批注,記錄到自己的課本上。此時的問題聚焦到了“逃”這個字上,有同學產生疑惑:“已經開始信賴作者了為何還要用到逃?”可以看到其他小組的同學大部分已經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但我這個小組的孩子BD還沒有跟上,而C生此時在根據班級同學的發言認真做筆記。我想:在這個階段,AC生已經在是處在一直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了。

這張照片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孩子所書寫的位置和老師書寫的位置不一致

【環節四】此時林校長和孩子們已經在發言和討論中對文本解讀到了“為什么會產生由怕人到信賴這樣的變化”,林校長將孩子們的問題串聯起來,梳理出問題,讓孩子們聚焦在關鍵詞上去尋找變化的線索。

林校長又給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培訓:“你發現了什么?”“你從哪個字眼看出來”引導孩子們如何交流,如何問出心中的疑惑。

【觀察記錄】這時候這個小組的交流開始活絡起來了,他們之間的氣氛和剛才完全不一樣了,我忽然體會到佐藤學教授說的“干巴巴”和“潤澤”的區別。B生說:“首先”“隨后”;D生發現“立即”;B生又表示還有動作的先后;D生又回答道還有“一點點安靜……”B生追問:“在哪呢?”CD一起指出位置所在。然后B生索性站起來將自己的發現指給其他孩子看。我想這就是她在與他人(伙伴)正在對話,他們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的關系,可能此時A生還有些游離在邊緣,但是她的耳朵在聽,相信她很快也能加入進來。


B生正在跟CD指出位置

【環節五】經過一番交流后,林校長重點表揚了一個小組,認為那個小組交流的表現非常棒,于是讓這個小組站起來示范。(示范的視頻我會發到群里,我簡要做下記錄)

E:“我覺得如果按照時間順序的話得配上動作,你會發現它每一個時間來多久和來很久動作不一樣,比如說:它只在籠子四周活動就是比較害怕,比較不熟悉。隨后它就會在屋子里飛來飛去,就是人很熟,地方也很熟,哪里都知道。她就敢飛了,敢在家里玩耍了。”

F:“我覺得它一會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還有'啄‘ ‘撞’等詞語,都可以看到珍珠鳥已經不怕人了。”(他的發言是承接E生而來的)

G:“它這邊已經感覺到有主人的風范了,已經反客為主了,因為她需要很多時間像主人一樣,管理著整個家”。

H:“我覺得后面還有,它感覺到了這種信賴,敢跟真的主人在一起了,它后面發現作者不會上傷害她,便一點一點地挨近,有一點試探的感覺。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就是想試探我的反應,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來瞧瞧我的反應,試探作者會不會對它怎么樣。繞著他的鼻尖蹦來蹦去,在旁邊玩耍,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個快樂的景象。”(從“還有”這個詞語當中,我們可以感知到該生是認真傾聽了伙伴的發言后做出的補充發言,并且清晰明了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相信孩子是將自己代入到這個角色中,進入到文本中去感受珍珠鳥那種一點一點信賴作者的過程。所以,林校長表揚這個小組的傾聽、串聯做得非常好)

【觀察記錄】必要提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小組的孩子他們在認真傾聽該小組發言過程中也在完成自己的學習共同體的學習。聽到“試探”這個詞的時候,B女生問:“試探怎么寫?”D男生及時告知。此時C男生正在記錄那個小組同學的發言。林校長接著幫孩子們一起梳理串聯剛才那個小組的發言,例如從時間、位置、動作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關系在一點一點改變。此時的D男生已經不像最初那樣游離在課堂之外了,他轉過身去認真聽林校長的梳理,而且在講的過程中還嘗試舉手發言,他想說“它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C男生在書上記錄了“信賴”二字,A女生不停點頭贊同老師說的話。

? ? ? ? 林老師此時將整堂課的內容進行串聯和梳理,總結閱讀方法,同時也是在點評小組的共同學習活動以及教授孩子如何在這樣的課堂上進行閱讀:能夠聯系上下文,讀出文本背后的意思,然后全文串聯,不斷與文本產生新的關系。梳理出鳥兒從怕人到不怕到信賴這樣一個變化的過程。

【環節六】挑戰任務:請以小珍珠鳥的身份寫一寫馮驥才。老師提醒:最難的部分是找到蛛絲馬跡

【觀察記錄】此時的小組已經駕輕就熟了,B女生開始和大家分配任務,他們商量一個人寫一小部分然后綜合起,最后在某一人的文章上面修改。學生們討論應該從哪個視角,怎么交代時間……等具體的細節(在這個過程中,看到小組傾聽的習慣還不是非常好,老師要求還沒講完他們已經在分配任務,導致沒聽清要求要用第一人稱寫,所以在寫的時候直接AD兩生的開頭都是“那只雛兒”,此時B生糾正他們的視角,強調要用第一人稱完成)

孩子們在分工

***************************************************************************************************************************

【收獲】

? ? ? ?雖然這堂課上完了,但是現在坐在電腦前寫反思的我還是意猶未盡,腦子里的理念似乎又接受了一次洗禮。整堂課我們可以看到林校的話是少之又少,沒有專門記錄但是我想應該只占了該堂課的十分之一還不到。問題更是精簡,可以看到總共只有六個大的環節,而且并不是每個環節都提問題。沒有我們以前說的要營造一個什么樣的氣氛,創設什么情境,沒有PPT,沒有細碎問題的追問.老師說的最多的話是請再回到文本當中去看看,去找找,去問問身邊的同學。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次又一次地進入到文本當中去和文本對話,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這個發現是來自他們自己對文本細膩的理解,是與身邊伙伴在交流中共同得出的,他們一次一次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同文本結合在一起,這才是真正的深度學習。

? ? ? ? 我還看到了林校認真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她能注意到全班每個孩子的發言狀態,學習狀態并且準確地分析出這樣的學習狀態對不對。比如:一個孩子一直舉手,問題剛問完他就馬上舉手了。林校馬上注意到了這個孩子,并且引導他進行思考。大家都知道,這種一直舉手的孩子是公開課上最喜歡看到的孩子,幫老師講教學的過程很順地延續下去,可是課順了代表每個學生都學習了嗎?到底我們是只關注這個別的孩子還是全班更多的孩子呢?林校關注學生的程度真的讓我非常佩服,我就記一個小組都已經有點吃力了,她居然能夠記住所有的孩子,這和平常每天的實踐操作是分不開的。

? ? ? ?從臺上下來后,我的同事問我:“這樣的課堂難道不需要訓練出來的么?為什么今天這個班沒有訓練也能上得這么好?”我說:“是呀,我也覺得奇怪。”不過想想我又不覺得奇怪了。我們可以看到林校做了多么充分的準備:1、教孩子們傾聽、應對的方法,教孩子們問出心中的疑惑,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具體到如何詢問,詢問的話語是什么。比如“我不懂,能不能告訴我你的根據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這樣的小培訓讓孩子們覺得好新鮮,一下子就學會了并且馬上在小組協作學習中應用。2、另一個最關鍵的是:林校很平靜地完整地接納了每個孩子的想法。孩子在課堂上感受到被尊重,他們的想法被傾聽,老師不是只挑自己喜歡的聽,誰的她都聽而且能夠接受。他們在這樣的課堂上感到很安全,很放松。感受到自己的被關注,哪怕自己沒有回答問題老師也能關注到我但是又不苛責我,這樣的課堂使真正潤澤的課堂,我呼吸到了那種輕松的空氣。

? ? ? ?我身邊的老師告訴我,“”要不是之前聽過你在學校開的講座,我今天聽到這個課是非常懵的。(寒假從四附小學習回來,我看完三本書后,有在學校開了一個關于“學習共同體”的講座,主要講了這個理念和我讀書的一些心得)。聽完我真的很開心,我有在傳播這個正確的教學理念方面做出一丁點自己的努力,播下了一些種子。希望今后能夠更多地聆聽林校長還有其他老師上的這樣“學教翻轉”的課堂,然后在自己的課堂,自己的教研組,自己的學校去推廣這樣的建構真正學習共同體的理念。

***********************************************************************************************************************

【疑惑】

1、在課堂上沒有看到字詞的教學還有課文的朗讀。這些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堂中是怎樣操作的呢?

2、在小組匯報時會遇到冷場的情況,即學霸回答后其他小組同學不愿意再回答,如果我不去接話,教室就冷場了。

3、有同學提出疑問,小組一起學習過后,回答問題的還是那么幾個孩子,總是那么幾個孩子,怎么才能了解到其他孩子的學習反饋?


**********************************************************************************************************************

? ? ? ? 由于時間倉促,在聽課和記錄上可能會有錯漏。同時對于“學習共同體”認知的不足,也許在思考上會有偏差,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最后附上本節課的預習單和簡案,供大家參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