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念了好幾年書了,卻從來沒用過一本教材,開始上學頭一兩年,我并沒有在意,可是,年級越來越高,還是沒有教材(雖然教室和學校圖書館很便利),開始覺得挺惶恐,很不踏實,于是正式思考教材這件事了。
教材是書嗎?
教材其實就像學霸的精湛筆記。
本人有些性格缺陷,每次有困擾,家中親戚就會說,好歹是念過書的人,這點問題都搞不定?
我自己也疑惑,除了念過幾本教材,還真的沒怎么看過其它的書,教材能算書嗎?
我給孩子念了一些同齡人用的人文教材,發現現在的教材編寫得挺合理、清晰、新穎。
如果說還有遺憾,那就是因為篇幅所限,教材中的內容不能特別完整地講述一個故事或者描述一個想法,如果孩子只用教材的話,就會形成一個錯覺:以為故事都是用這樣的方式講述的。
教材里面的片段的故事還得當成學習生字、句子、文章結構的工具,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個過程是體會不到快樂的,讀教材就是完成一個任務,導致沒有興趣讀教材,還被誤以為沒有興趣讀書了,或者再拿起書,也覺得它可能就是另一個形式的教材。
在我看來,教材就像是學霸的精湛筆記,把精華呈上來,讓普通人欣賞,普通人是無法體會自己在一堆資料中尋找適合自己特點的樂趣,就像是天天盛筵而難以消化一樣。
是時候把教材和書籍分開看待了。
高中畢業,給每個人一個徹底把教材這種高級筆記和書籍區分的時機。
如果你比較幸運,有一個英明的自己或者父母,小時候就能在完成教材布置的內容之外,還有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真正地看一些故事書、科普書、思想書,那你是有可能真正地看進去書的(成名要趁早)。
如果你不幸運,被教材的那些內容占盡時間和精力,那么在高中完成的那一刻,就應該徹底轉換思想:再也不必太過于看重教材了,以后有大把的時間去真正地找些包含著完整的故事和邏輯的書去讀讀。
可是需要教材繼續學業怎么辦?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會在上課時好好聽課,考試前幾個星期準備一下考試就行了。后來在國外念書就用了這個辦法,實踐證明,此方法可行。
選什么樣的書開始呢?
選你喜歡的、反復流行的、最近流行的、古今中外的、各種題材的等等各種腦洞大開的書籍都行。
一些彎路:
我剛開始看書時,總想讀點格調高的,才發現自己的知識準備根本沒有能力去理解那些內容,所以都是半途而廢。好像那個時候的主要任務是裝和作,精力都浪費在別人怎么看自己這件事上了。所以基礎薄的時候,要大膽承認,從簡單的開始,相信自己永遠不只是待在簡單區。
一些認知誤區:
一本書一定要徹底從頭讀到尾嗎?
不用,能在一本書找到一章啟發自己和引起共鳴的就可以了。就像吃飯,一堆肉和菜,不用全部都吃完,有幾個合胃口的,吃吃就不錯了。所以讀書這件事允許各種朝三暮四、心猿意馬,多翻翻就是積累,這個過程堅持幾年就有變化了。
不要小看童書(簡單加精讀):
我真正的閱讀是從童書開始的,有一套寫給3歲到6歲小朋友的書叫《青蛙弗洛格的故事》系列,大概有十幾本,因為我孩子當時還屬于邏輯構建時期,所以每本故事都要求講了至少二十遍,這套書大也就被我大聲朗讀了上百遍,后來再回想這套書,覺得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對自己的一個認識用非常簡單的小故事描述出來了:這只青蛙從對自我情感的體驗到和對各種關系中反射回的自我的觀察,以達到自我接納的一個過程,其實是對每個人半生的簡單概括和總結。其實這套書從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個心理治療師,它有讓心靈自由的作用,我非常感謝它,以及我那個有熱情聽這些故事的聽眾。
抄書的過程:
我母親經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我很喜歡抄書,碰到好的、有些思想的句子,都抄下來,抄下來后,我也不會去珍惜這個筆記,隨手就扔垃圾桶了。后來實踐證明,抄的過程,大腦已經加工了,如果愿意回頭再翻那些筆記也會有收獲,不再翻看,也無所謂。
年齡大帶給人的好處就是時間過的很快,隨時可以回頭總結,時間一晃,三年過去了,再一晃,五年過去了,這個時候,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變化了,這是年輕時無法體會到的,著急往前沖,沒有時間段的積累來看自己,所以要經常告訴自己,不要著急,慢慢積累,一定有變化。
謝謝閱讀,有什么疑惑,再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