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不知道這句孟子曰禍害了多少人。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步入婚姻的殿堂,自己有發自內心的祝福,但思來想去,竟不知是喜還是悲。
好在婚姻只是道德層面上的約束,并未上升至因40歲不娶,30歲未嫁而需接受法律的制裁的層面。作為一個社會人,不去觸碰法律的底線,反過來被道德的底線所約束,這是自己所不允許的。
大學剛畢業,父母就催著找女(男)朋友,親戚朋友代為張羅的,屢見不鮮。讓孩子成家,便成了家里的頭等大事,若能促成這樁大事,便是功德圓滿。婚姻更像是兩個家族間的交易,以兩個孩子的幸福做賭注。不管彼此是否愿意,雙方是否合適,甚至會連哄帶騙的勸其結婚領證。
孩子是中國父母的一塊心病。只有孩子成了家,再有了孩子才算得上真正意義的上的大人。只有這樣,懸著的心方可放下。拖的越久,這顆心越是焦慮,所以會想盡辦法促成孩子的“美好姻緣”。這不僅是父母對自己,對孩子的交代,更是對社會和祖宗的交代。
作為年輕人,我不是很理解,忙著在結婚生子上快人一步有何意義。這儼然成了一種社會常態。難道僅僅是為了讓自己和父母那顆不安穩的心有著落?人一輩子本就被條條框框所束縛。從小學,初中,再到大學,甚至連大學畢業后的今天還是被各種限制。選擇結婚,有的人是因道德綁架的愚孝,還有的人則是因社會瞬息萬變的不可控因素太多,歸根結底是發自內心的不自信與自我否定。
自由戀愛,或許最開始的戀愛的確是自由的,可到了最后又有幾個是真正自由的呢?棒打鴛鴦如家常便飯,以“愛”之名,將你折磨的遍體鱗傷,還不忘給你洗腦:孩子啊,這都是為你好,你可不能怪我們。
很多人理所當然的認為父母會無條件對孩子好,所以他們所做的一切,即使用了什么逾矩的殘忍手段,都會因戴著“愛”的光環,而將丑陋縮小,將善良放大。你的苛責與不服從,便是不孝。有時候父母會化作魔鬼,只是當你在產生這種念頭的時候,會因強烈的愧疚而開始懷疑自己才是真正的魔鬼:那是父母,自己怎么可以如此的大逆不道呢?
父母對孩子的操心儼然成了一種習慣。希望孩子快些長大,但長大是以不脫離自己管束范圍為前提。這樣的愛會大打折扣。希望孩子好,卻又限制其自由,雖在情理之中,卻在意料之外。
有時候我甚至很感謝自己出身在一個父母并不強大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中,父母沒有過多的干涉自己的生活,不論是找工作,找對象還是對于以后生活的結婚生子都從不苛求。最大的要求便是常回家看看。
如果父母試圖威逼利誘的讓我早些結婚,早點成家,我定會成為別人眼中叛逆的不孝子。父母是偉大的,給了自己生命,卻不代表他們有將生命收回去權力。自己會懷著感恩的心去贍養他們,用自己的愛去守護他們,卻又有別于傳統孝子般的惟命是從。路是自己的,即使父母也不能代替自己做決定。
自己向來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雖然免去了許多的是是非非卻又被更多的是是非非所包裹著。逢年過節,難免會被親戚朋友問的面紅耳赤:怎么不把女朋友帶回來?打算什么時候結婚?跟你一樣大的小吳,孩子都倆了……
小時候喜歡過節,長大了卻越來越害怕過節。試圖逃避,卻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每每被七大姑八大姨問得啞口無言之時,就想拍案而起,暴跳如雷的吼道:我結不結婚關你屁事,管好你自己。你只看到人家小吳倆孩子,怎么沒看他離了兩次婚……但終究沒能說的出口。
在一個傳統的家庭中,你的爭辯與不服從便是不孝,是大逆不道。而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愛的理所應當。久而久之,自己也慢慢的習慣了這樣的安排,與其抗爭,不如麻痹自己:生于傳統家庭,便做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孝子;生于傳統的社會,便做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
接受命運的安排,與一個沒有感情的人陌生人結婚。這便是所謂的“孝”。不過是愚孝罷了。自己向來不需要誰給我亂貼孝子,好人的標簽。對于流言蜚語,自己懶得理會,卻也不屑于理會。
我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亦不可能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傳統意義上的好人更多的是為別人而活,更像是演戲,為了一句毫無意義的贊美,用虛偽的面具遮擋真實的自我,試著活成別人想象中的模樣。這樣的生活太過疲憊,是不值得,不需要,也是沒必要。
婚姻的殿堂成了人生的戲臺,是兩個并不相愛的人為親朋好友所上演的一場供他人欣賞的好戲。婚姻被道德所綁架,可我終究做不了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