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最近有一期辯題:婚禮真的有必要嗎?
“必要”是什么意思?
必須要!否則會死掉!
沒有婚禮會死嗎?不會!
因為我,沒有婚禮、沒有誓言、沒有婚戒、沒有蜜月,連領(lǐng)結(jié)婚證的時候都沒有宣讀結(jié)婚誓詞。架不住老媽催促去拍婚紗照,花了5套衣服內(nèi)外景的錢,拍了3套內(nèi)景便覺索然無味而逃之夭夭。
我們小時候看童話,每一個故事都是公主經(jīng)歷了千古磨難,最終遇到了白馬王子以及婚禮,仿佛婚禮才是每一個女人的happy ending。
長大后,社會用盡所有的資源告訴你:鉆石代表愛情,女人穿婚紗是最美的。
所以婚禮就是每一個女孩的夢想嗎?
《老友記》里面有一集,莫妮卡終于要嫁給錢德勒了,然后莫妮卡就幻想她要一個盛大的婚禮,錢德勒一直很不愿意,然后他妥協(xié)說辦個小一點的婚禮,莫妮卡就覺得委屈糾結(jié)。
后來錢德勒因為太愛莫妮卡了,終于說好吧,他要給莫妮卡最好的婚禮,哪怕花光他所有的積蓄,只要莫妮卡高興。
然后莫妮卡就開始憧憬,在婚禮之后,他們要在郊區(qū)買一個房子,還可以養(yǎng)一條狗,要孩子嗎?當然,他們要生五個孩子!
莫妮卡說了一大堆比那個婚禮還要讓她憧憬的憧憬之后,突然之間她說:我發(fā)現(xiàn)了,我要的是一個婚姻,而不是一個婚禮。
以前我總覺得,儀式嘛,就是裝唄,所以能簡就簡。
直到我嫁給一個超級怕麻煩的直男+游戲宅男以后,他用他那不服老的精神支撐下殘存的可憐的儀式感,讓我意識到:婚姻,是需要儀式的!
而這個儀式不是別人規(guī)定的,應(yīng)該有婚紗,應(yīng)該有誓言,應(yīng)該有鉆戒,應(yīng)該有花柱,應(yīng)該有音樂……
不是,是我們倆認可的一個個小小的儀式感,就好了。
它不需要繁文縟節(jié)、大費周章。
哪怕只是他經(jīng)常對我說的“你高興就好”的口頭禪,“犧牲自己的游戲時間”帶我出去打臺球,在網(wǎng)吧打游戲的時候還能有耐心跟我電話聊聊天,在節(jié)日的時候千里送紅包,每一次出差回來都會帶我去買一堆水果和酸奶,每個節(jié)假日帶全家人出去游山玩水吃大餐,在我拿刀駕到脖子上的時候才會勉強叫出口的“老婆”,在我生日的時候打電話說“哎呀我忘了”……
也許只是這一點心思、這一點(不)用心,如同咖啡里的一點糖,卻像魔法一樣,讓平凡的日子發(fā)光發(fā)亮!
也許有一天,生活在雞毛蒜皮里浸泡,婚姻在油鹽醬醋里打轉(zhuǎn),你在庸碌的時光里偶然駐足,頓覺日子變得無聊而疲憊。你望著窗外的白月光,陷入深度的自我懷疑,當初勵志要做白玫瑰,怎么變成了惱人的飯黏子?不是一直盼著時光催人好,怎么現(xiàn)在這么糟?
圍城人生,難免偶有倦怠。
這時你想想那些溫暖的小儀式,看看那些可愛的小禮物,它們會提醒你,你們那些快樂輕盈的日子,它們會讓你想起,當初他是如何打動你,讓你不遠千里奔赴他來,讓你生出“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好愿景。
就是這些專屬的儀式感,提醒你們感恩和珍惜,也讓你們的感情,愈加堅定。
就像張泉靈夫婦如果當天吵架,晚上必須要睡在同一張床,就像羅振宇夫婦誰起得早誰幫對方擠牙膏。
它沒有婚禮的盛大光鮮,卻可以切實的讓人感到溫暖,讓我們在小矛盾小爭吵面前,懂得相互包容和遷就。讓我感知到,壞情緒背后的底色,是愛和信任。
童話里,小王子問狐貍,“儀式是什么?”,狐貍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黃磊在節(jié)目里說,就是這樣一些小的節(jié)點,小的儀式,讓我們記得自己的一輩子。而婚姻就是一輩子的儀式,用儀式見證我們的愛情,用儀式紀念我們的一生。在儀式感的照映下,那些平日里的辛苦、委屈和沉重,得以被釋放和安撫,并讓我們從中感受到愛、希望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PS:因工作需要,本月要寫四篇隨文練筆,此為第一篇。乃借鑒《奇葩說》眾奇葩觀點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有感而發(fā),再抄上幾句忘記了從哪里看來的好文妙句,不避拾人牙慧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