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日漸強盛,采用遠交近攻的方式將其它六國個個擊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起一統天下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自“三皇五帝”中取兩字,稱皇帝,自稱朕。由于秦朝徭役賦稅繁重,人民苦不堪言,這一代王朝只持續了區區十五年便宣告滅亡。公元前207年,劉邦進咸陽,秦滅。
秦始皇的功過不再評說,通過影視劇也讓我們對這個朝代有了不少的了解。丞相李斯,大太監趙高,公子扶蘇,秦二世等都是頂熟悉的人物,雖然單拿出一個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這篇文章只說點,只做流水賬似的梳理,畢竟每個點都是一個大坑。
去年看那時漢朝只看了前兩本,沒有堅持下來,現在也忘的差不多了。陳道明版的楚漢傳奇也看過一部分,都沒看全。我感覺充分了解一個朝代的歷史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看歷史有不同的維度。看完這本梳理類型的書籍之后還要每個朝代的去看。
這本書其實解決了我很多疑問,也豐富了我看待歷史發展的角度,比如各個朝代的等級制度,我現在看過只有個初始的印象,等到看完整本書,我會根據這個維度去梳理一下。其實說白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也好,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罷,都是為了更好的統治老百姓。因為秦始皇采用的是法家思想,就是以法治國,你必須聽我的,不聽我有的是辦法懲治你。結果十五年就遭到滅國,所以法家思想在以后的朝代中名義上不再受待見,但是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跟孔老夫子最初的思想時有差別的,他是融合了法家思想在內的新的儒學思想。畢竟儒家太強調民,忽視了君,君王是很難接受的。為了迎合統治者董仲舒把孔子的意思改造成天人感應,皇帝代表天道,任何人都要服從。變成了這種你要聽我的,我是為了你好。同樣都是為了讓人民聽話,聽起來就比法家思想柔和多了。
楚漢之爭,昭君出塞,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佛教傳入中國,司馬遷史記等等,漢朝有太多我們熟悉的東西。
東漢中期之后,皇帝繼位時大多年齡幼小。從漢和帝開始一連八個小皇帝,這種皇權低幼現象,形成了外戚和宦官控制朝政的局面,政治一片黑暗。皇帝年幼時一般由太后主持朝政,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處理朝政只能靠父兄。小皇帝自幼看姥爺舅舅眼色做人,長大后自然不甘心,一門心思要干掉他們。但滿朝文武都是姥爺舅舅提拔上來的人,支使不動,只好靠身邊的宦官。因此形成這樣的特點,皇帝年幼,外戚掌權。皇上長大了,宦官掌權。就這樣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在平定黃巾軍的過程中,州郡的長官和地方豪強趁機擴充武裝,集聚力量,最后一形成了袁紹曹操等一些勢力強大的軍閥。赤壁之戰之后的十多年間,曹操劉備和孫權不斷的擴大自己的統治區域。公元220年,曹丕廢掉自己的小舅子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建魏,東漢滅亡。劉備孫權也先后稱帝為王,就到了我們非常熟悉的三國時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