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單元講座

教科版一年級下冊的科學教材由“我們周圍的物體”和“動物”兩個單元構成。這兩個單元從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都強調了在比較中觀察,以及對觀察對象的描述和記錄。另外,分類和識別在兩個單元中也都處于重要的位置。盡管這些活動主要是從運用感官及簡單工具的層面上展開的,但對小學生理解什么是科學、科學家如何做科學都十分重要。

下面我會對“我們周圍的物體”這一單元的內容進行分析解讀 。我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并與老師們分享。第一單元概述,第二單元教學目標,第三單元內容解讀,我會對單元每課內容分析解讀并提出建議,第四個是單元教學建議。

一、單元概述:

1-1學情分析:

我們周圍的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以三種狀態存在——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組成了各種各樣的物體。我們觀察物體的特征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探究物質的特征。由于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他們對周圍物體觀察、比較和描述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將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和描述,對觀察到的物體特征進行討論和分析,并試著根據物體的一些特征給物體分類。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會加強對物體特征的認識,還將在反復探究中增強對物體屬性的理解。

1-2單元學習的內容與結構: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是小學生物質科學領域學習的開篇,指向“組成世界的物體能夠依照它們的性質進行測量、分類和描述”這一科學核心概念。物體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中最為常見,一年級學生對其有直觀感受,他們對物體性質的理解又將為他們持續建立材料和物質的概念打下基礎。為此,“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從具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到一瓶水和洗發液再到一袋空氣,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們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以加深他們對物體具有質量、形狀等特征的理解。

1-3物質科學領域——主要概念: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內容屬于物質科學領域課程,物質科學是小學科學課程內容的四大領域之一。課程標準中有關小學科學的主要概念有三分之一是通過學習物質科學領域的課程內容加以建構的,因此,準確把握課程標準中物質科學領域的課程內容與要求對于有效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物質科學領域的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以下6個主要概念:

第1個主要概念: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第2個主要概念:水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單一物質。

第3個主要概念:空氣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混合物質。

第4個主要概念: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

第5個主要概念:力作用于物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狀態。

第6個主要概念:機械能、聲、光、熱、電、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學習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形成主要概念是前三個:

第1個主要概念: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第2個主要概念:水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單一物質。

第3個主要概念:空氣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混合物質。

1-4學習目標定位:

根據課程標準中這三個主要概念涉及到的學習內容,不同學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學習目標。

針對1~2年級學生的學習目標定位有下面幾點:

學習內容 學習目標(1-2年級)

1.1物體具有質量、體積等特征。 1.1-1通過觀察,描述物體的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

1.1-2根據物體的外部特征對物體進行簡單分類。

2.1水在自然狀態下有三種存在狀態。 2.1-1 觀察并描述水的顏色、狀態、氣味等特征。

2.2有些物質在水里能夠溶解,而有些物質在水里很難溶解。 2.2-1 知道有些物質能夠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鹽和白糖;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3.1空氣具有質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間,形狀隨容器而變,沒有固定的體積。 3.1-1 觀察并描述空氣的顏色、狀態、氣味等特征。


二、單元教學目標:

2-1科學概念目標

物體的顏色、形狀、輕重、薄厚、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可以被我們觀察和描述。

不同的物體之間有許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

水和空氣具有無色、無味、會流動等特征

2-2科學探究目標

能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方法觀察和描述事物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能以討論、繪畫、書寫等形式進行描述和交流。

嘗試以圖表的形式組織信息。

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對信息進行整理和分類

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回顧和反思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2-3科學態度目標

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樂于在情境中學習,保持對一個問題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樂于小組合作探究,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

具有分析、反思探究過程的意識。

2-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水和空氣是重要的資源,需要珍惜和保護。

知道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特征,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三、單元內容解讀: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共有7節課。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對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和描述,也為了促進學生探究和認知水平的提高,在前4課學生將集中對一些固體進行研究,在后三課學生將運用已經學到的方法對水和空氣展開探究。

3-1每課解讀與建議

第1課 發現物體的特征

這節課的教共有三頁,分為三個部分,聚焦、探索和研討。學生要從很多常見物體中選擇一個物體,用它和其他物體進行對比觀察。在反復的比較中,學生會發現物體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顏色、形狀、輕重,還會發現一些其他特征,比如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彈性、硬度等。學生將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物體進行描述,發現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對物體進行觀察并加以描述。

在聚焦部分,教材內容中有兩個問題:我們周圍有什么物體?我們怎樣描述它們?第一個問題是為了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第二個問題既是為了引發學生的思考,又是為了讓學生明確本課的研究主題——觀察自己周圍的事物并描述它們。在這個環節,這些問題,既可以幫助教師在探究活動開始之前調查學生對物體的原有的認識,又可以為學生接下來認識物體的特征奠定基礎。

在這個單元,我們將主要學習如何觀察和描述物體。教師可以把“物體”一詞寫在黑板上,用聚焦中的兩個問題來調查學生的想法,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物體并進行描述。教師要把學生提到的詞匯或短語記錄在黑板上,對一些說不清楚的詞語,也可以先記錄下來,在后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其逐步規范成科學詞匯。

在本課探索部分主要包含一個觀察活動,引導學生對八種常見物體進行觀察和描述。教科書首次出示了要觀察的物體,然后提示了學生科學觀察的步驟和方法——選擇一個物體與其他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呢?教材中的四幅圖分別提示了四種觀察和比較的方法:通過看,比較顏色和形狀;通過聞,比較氣味;通過看和摸,比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過掂,比較輕重;等等。這些方法會貫穿整個單元的學習活動。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能較為全面地從各個方面描述物體,并用文字或圖畫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的表格中。

研討部分主要包括兩個研討問題。第一個問題我們是怎樣觀察物體的?主要提示學生回顧自己是如何觀察物體的。指向的是觀察物體的方法。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描述物體的特征?這個問題主要提示學生反思描述物體特征的角度,從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體,比如可以從顏色、輕重、粗糙與否等方面進行描述。學生提到的描述物體的角度可能不同于教材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師都可以將其匯總在學生活動手冊的表格和班級記錄表中。這些記錄表將貫穿整個單元,隨著探究的深入,不斷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科學詞匯。


第2課誰輕誰重

從這一節課開始,學生將探索物體的一些重要性質,包括輕重、形狀、流動性等。這些內容都是本單元的重點,直接指向希望學生形成的核心概念——物體具有質量、體積等。在上一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并實踐了一些觀察、描述物體的方法,積累了一些關于物體特征的科學詞匯,比如輕重、粗糙、光滑等,但還沒有對這些特征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接下來的兩課中,學生將會逐步認識物體的輕重和形狀。本課中,學生只需要了解物體有輕重,能夠比較不同物體的輕重并排序即可,本課會通過觀察、預測、手掂、簡易工具測量等多次比較活動,促使學生逐步建立對“物體有輕重”的認識。

本課的探索部分是一個比較活動,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較五種不同物體的輕重并排序。第一種方法預測,學生要按照自己的想法預測這些物體的輕重,并把預測的結果記錄下來。第二種方法是掂量,第三種方法稱量。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會用數學符號來表示物體輕重并排序。“我們怎樣記錄排列順序呢?”用數字表示輕重:數字越小,表示越輕。學生認為最輕的用①來表示,最重的的用⑤來表示,這樣便于對比較的結果進行討論。

在方法稱量這里提出了一個疑問,想一想,怎樣稱量呢?教師用學生已經在“比較與測量”單元學習的“標準物測量長度”的情境來啟發學生,測量長短時,我們是選擇什么樣的物體作為標準物的?教材中選用了同樣大小的回形針作為稱量的標準物。

第三部分研討,這部分主要包括兩個問題:1.我們三次排序的結果是怎樣的?2.哪種方法更準確?說說你的看法。這兩個問題都指向對三次排序結果進行比較,進而發現三種方法的優劣。第一種方法是根據經驗預測,我們希望學生發現,不同的人預測的結果可能不同,甚至差異會比較大,因此是不可靠的。第二種方法是根據掂量的方法判斷輕重,這種方法要兩兩比較。我們希望學生發現,這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覺,因此當物體的輕重差不多時,會出現不同的判斷結果,而且這種方法的操作次數比較多,如果有更多的物體時,操作會更麻煩,結果會更不準確。第三種方法是用同樣大小的回形針作為標準物測量,測量后,記錄下回形針的個數,通過比較回形針的個數得出的結果不僅比較精確,而且適合測量更多物體。

本課的第四部分 拓展,教材提出問題,下面的兩個碗形狀相似、大小相同,一樣重嗎?問題指向核心概念“體積相同的物體,輕重可能不同”,隱含指向“不同材料的物體密度不一樣”。但是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只要根據之前的探究結果,比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他們的輕重有可能不同”就可以了。


第3課認識物體的形狀

在上節課中,學生已經通過“輕重”這一主題初步體會了物體的一個基本特征——質量,這節課,學生將對“形狀”這一物體的重要特征展開研究。形狀反映了物體占據空間的狀況。在這節課中,學生關注的重點不是認識物體的具體形狀,而是通過游戲化的活動,知道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占據空間的狀況不同,同一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占據空間的狀況也不盡相同,從而發展對“形狀是物體的重要特征”的認識。

本課主要說一下探索部分,包含兩個探究活動,主要做法都是把一些形狀不同的物體放入同樣的盒子中。第一個探究活動提示學生分別把乒乓球和木塊平鋪在盒子中,只鋪一層,然后記錄裝好后的數量。提出問題:哪種物體放的數量最多?重點要讓學生比較木塊和乒乓球的數量。學生在活動中一定會觀察到乒乓球平鋪時中間有空隙,木塊擺放時中間沒有空隙。木塊平鋪后基本填平盒子的空間,而乒乓球無法填平。學生會發現不同形狀的物體平鋪的數量不同。乒乓球平鋪在盒子中的數量少,木塊平鋪在盒子中的數量多。這一探究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到大小差不多的物體(木塊和乒乓球),它們的形狀不同時,它們占據空間的方式是不同的。

第二個探究活動讓學生將螺母和橡皮分別平鋪在盒子中,螺母可以用不同的平鋪方式擺放,比如,可以躺著,也可以立著,不同的平鋪方式裝滿盒子的數量不同,橡皮的擺放情況也類似。而乒乓球和木塊,無論怎樣擺放,其裝滿盒子的數量總是相同的。

這一探究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到物體是立體的,是有很多個面的,每個面的形狀可能是不太一樣的,以不同的面放進盒子時,他們在盒子中占據空間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研討這部分內容主要圍繞一個關鍵問題對上述探究活動進行討論。在這個環節重點要引導學生體會物體形狀的特殊性會對裝入盒子中的數量產生影響。

在填寫本課的學生活動記錄表時要提醒學生補充第1課的記錄表,引導學生認識到還可以根據物體的形狀來描述物體,并在在表格中粘貼“形狀”這一特征。


第4課給物體分類

分類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本節課學生將學習如何對數量較多的物體進行分類。在前三課中學生探索了物體的一些特征,這些特征在本課中將作為分類的依據。正如教材序言中所述,科學家對物體進行分類是為了更容易地認識世界。本課中,學生將學習給物體編號,一次選擇一個分類標準,以及將結果集合化表達等。分類活動同時也是交流活動,學生在交流中可以加深對固態物體特征的認識,提高分類的能力。

在上學期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在教師指導下對植物的葉進行了分類。在本節課中,他們還要繼續對前三節課用到的物體進行分類,進一步清晰、有序地認識它們的屬性。


第5課觀察一瓶水

學生的研究目標轉向了一瓶水。由于學生有了固態物體的研究基礎,所以本節課將沿用以前的方法,運用感官對一瓶水進行觀察和描述。學生將借助記錄表進行有序和持續的觀察。這樣的觀察會讓學生發現水的許多特征。

水是一種典型的液體,表現出液體的典型特征,所以從研究水開始引導學生初步探索液態物質是適宜的。教材沒有給出“液體”或“液態物質”的具體定義,只需要學生先去關注并研究瓶中的水。

本課的研討部分包括了一個關鍵問題: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描述水的特征?指向的是物體的一般特征。在學生描述時,教師一方面要引導他們描述水的具體特征和相應的觀察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導他們描述像瓶中水這樣的基本特征,如顏色,形狀、氣味、是否透明等,并將這些詞匯匯總在活動記錄表和班級記錄表中。

本課的活動記錄表在本單元的第一課中,連續使用有助于學生比較觀察的結果。

本課的活動手冊有兩部分內容。

1.觀察活動記錄。學生要利用第一課的記錄表記錄瓶中水的特征。活動手冊副頁中提供了詞匯表,學生可以剪下來相應的詞匯粘貼在表格中。

2.拓展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在班上或讓學生在家里進行一次液體流動比賽,看哪種液體流的快。在傾倒液體時學生會發現液體流動的快慢會受到黏度的影響,這一拓展活動也是課上觀察活動的延續。


第6課他們去哪里了

本節課,學生將運用一種不同于前面幾節課的做法——混合。他們將把一些已經研究過的物體放入水中,觀察混合后發生的變化。混合實驗將豐富學生對前面研究的物體屬性的認識。學生將從實驗中觀察并認識到,一些物體較難溶解在水中,一些物體較易溶解在水中。基于這些觀察結果產生的認識都指向“溶解”這一概念,本節課將為學生以后學習和建立“溶解”概念奠定基礎。考慮到“溶解”一詞對一年級學生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并不為他們建立溶解概念,只在詞匯表中給出科學詞匯“溶解”,學生只需要通過實驗現象來初步認識溶解即可。


第7課認識一袋空氣

氣體是物質存在的另一種形態,空氣是氣體。空氣占據一定的空間,一定的空氣具有一定的質量。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也沒有固定的體積,它會擴散并充滿容器的所有空間。這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學生將面臨一次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空氣是什么樣的?用本單元學過的方法認識它吧!學生要綜合運用前面的方法研究一袋空氣。由于空氣無色、無味、無固定形狀,觀察活動對學生來說會有較大的困難。在研究過程中教師需要提示學生利用記錄表和簡單的工具進行有序的探索,以保證研究的效果。這節課也是一節小結課,學生將回顧他們在本單元的研究活動,總結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體的特征。

在單元的最后,教科書呈現了總結性的兩方面問題。一是總結從哪些方面認識物體,教師可以請學生回顧第一課沿用至本課的表格。二是給出描述不同物體特征的詞匯,尤其是不同類別的物體與有的不同典型特征。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分類描述,像木塊一類物體用哪些詞匯描述,水一類物體用哪些詞匯描述,空氣一類物體用哪些詞匯描述。在組織學生討論的同時,教師要在本課的班級記錄表上進行補充,并提醒學生完善第一課的活動記錄表。


3-2單元詞匯:

本單元共有13個單元科學詞匯需要我們掌握、理解。

物體:自然界中存在的、由物質構成的有一定質量并且占有一定空間的個體。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可以感知到物體的存在。

分類:根據事物的特點分別歸類。分類是人們處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重量: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上,受重力作用,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的重量可近似為9.8牛頓。

質量:物質的多少。它是物質的基本屬性,不會因外力作用而發生變化。

形狀:物體或圖形由外部的面或線條組合而呈現的外表,如球體、正方體、長方形、三角形等。

特征:對事物特點的抽象描述。事物都具有眾多特點,人們根據事物的特點抽象出某一概念,該概念便成為特征,如形狀、顏色等。

粗糙程度:指加工后的物體表面具有的較小間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程度。表面粗糙程度越小,表面越光滑。

流動:物體由外力(如重力、離心力、壓力差)作用引起的宏觀運動。

固體:具有一定體積和形狀的物質。

液體:具有一定體積但沒有固定形狀的物質。

氣體:沒有固定形狀和體積的物質。

透明度:指光透過物體或物質的程度。

溶解: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后形成分子狀態的穩定、均勻的溶液的過程。


3-3材料清單:

乒乓球,木塊,與木塊大小、形狀相同的塑料塊,螺母,大橡皮,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塊,玻璃珠,紙片,紙盒,玻璃瓶,水,洗發液,食鹽,紅糖,石子,小勺,塑料攪拌棒,燒杯或塑料杯,塑料袋,不干膠貼紙,記號筆,等等。


四、單元教學建議:


1.理解和把握單元設計的三條主要邏輯

認識對象由一般到特殊。先探究常見的固態類物體,再去認識比較特殊的兩種物體:一瓶水和一袋空氣

認識目標從物體的一般特征逐漸轉向物體的基本屬性。即由認識物體的顏色、形狀、輕重、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彈性、硬度等特征轉向重量和形狀這兩個基本屬性。

探究方法從感官觀察到簡單的對比分類,再到反復運用。

單元設計的整體邏輯

課題 認識對象 主要目標 主要探究方法

1.發現物體的特征 有固定形狀的常見物體(固體) 一個物體有許多可被觀察的特征? 感官觀察、對比觀察

2.誰輕誰重 物體有重量,有的輕,有的重, 手掂、簡易工具稱量

3.認識物體的形狀 固態的物體有固定的形狀,不同物體占據空間的狀況不同。? 對比觀察

4.給物體分類 可以依據物體的特征給它們分類。 分類

5.觀察一瓶水 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一瓶水——液體) 水具有無色、無味、會流動、有重量等特征。 運用前面的方法

6.他們去哪里了 將物體放入水中 一些物體可以溶解在水中。 簡單實驗

7.認識一袋空氣 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一袋空氣——氣體) 空氣具有無色、無味、會流動、有重量等特征 綜合運用前面的方法


2.要提前做好整個單元的材料準備

材料的整體性

材料的結構性

材料的充足性


3.要注意單元學習的連貫性和累積性

教科版教材的大單元的組織形式,是科學學習連貫性的最好體現。教材設計的連貫性希望能轉化為教學活動的連貫性,希望教師們要注意課與課之間、課內四板塊活動之間,科學概念的建構和理解,科學探究方法中間都保持一定的連貫性,這樣才能更好的優化教學質量。

其次,需要注意單元學習累積性。學習的累積性的外在表現就是學習成果的積累,所以《學生活動手冊》中個人記錄表、班級記錄表不要被遺忘,要不斷地記錄、更新和回顧,這樣學生才會更有根據的思考,更有目的的探索,更有見地的表達,學習發生在學習之上,外在的累積才會轉化為真正意義的內在學習的累積。


以上就是我對教科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解讀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期待各位的建議與指正






? ? ? ? ? ? ? ? ? ? ? ? ? ? ? ? ? ? ? ? 何鑫彤

? ? ? ? ? ? ? ? ? ? ? ? ? ? ? 農安縣合隆實驗學校

? ? ? ? ? ? ? ? ? ? ? ? ? ? ? ? ? ? ? 2018.2.21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