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得患失,最近心態不好。和人比較,不知足,欲望增加。
俞敏洪說中國教育最核心的病是“比較”,家長和老師都將孩子與孩子比較,希望通過“比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結果短期可能有效果,長期卻達可能造成相反的結果。
人長期用“比較”來評價定位自己,會忽視自身的需求和發展。動因來自外界,行動是被動而非主動的。人容易焦慮沒有安全感,做不了自己的主,這一秒還在感恩自己的生活,一刷朋友圈,下一秒可能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剛畢業時,希望能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工作,遠離朋友親戚,遠離所有的“比較”,單純為自己而活,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快樂的時光。懵懵懂懂結婚生子,方才意識到這是一個比學校還大的坑。來勢洶洶,變本加厲,不但比自己,還要比老公,比孩子,不光比一個孩子,還要比二胎。
到底是上進還是好面子,還是后者吧。
在屏讀時代,為了吸引讀者點開文章,一篇文章常常是標題定生死。“別人已經月薪十萬,你還在月薪幾千”,“畢業五年,你同學都活成了什么樣”,忍不住就會點開看看。看完受刺激了,感覺要奮斗,又不知從何下手,于是求助于各類知識付費,各類干貨。相比于無所事事,學習肯定是好事,但出發點是比較的學習讓人浮躁,功利心太強,希望能一夜暴富,立馬成為那個別人。
不要讓各種消耗內力卻又對成長幫助不大的情緒長時間占據內心,就像失眠的人,越是心心念念要睡著越睡不著。整天腦子里只想一夜暴富的人,其實離財富在愈行愈遠。還是應該回歸本心,專注于自身的成長,等待美麗的花朵開放,蝴蝶也來了。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