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女研究生返鄉:爸媽,希望你們能等等我

今天,打開微博,就看到了一個讓人有些心塞的新聞。這是一則農村女研究生寫的返鄉筆記,標題為:農村大學生在撕裂中前行。她描述了自己在返鄉時父母對于自己在深圳工作的民營企業的不滿,兩代人在觀念上的分歧,以及自己不想面對卻又不得不考慮父母當初為自己投入的教育成本,在城市與農村兩地游離卻都不能扎根的漂泊感。


作者提到了一個核心詞語:撕裂,她將和她類似的在外求學工作的農村大學生比喻為:一群城市的候鳥,時常在城市與農村之間遷徙。其實,除了漂泊感,他們身上最大的壓力是來自于要反哺家庭。相比于城市里的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大多是能養活自己就行了,對于農村學生而言,父母大多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砸鍋賣鐵好不容易把他們盤成大學生,他們的心愿則是希望子女能飛黃騰達,或者至少能學有所成補貼家庭。


農村父母他們比城市的父母更急切希望看到收獲的“果實”,他們也沒有多余的時間讓自己的子女在外打拼,尤其是在高昂的房價的大都市。由于傳統或者當地的風氣,沒出過遠門的農村父母只能通過街坊鄰居交談,電視來看到外來世界的變化,在他們心里什么工作都比不上國家的鐵飯碗。而對于好不容易離開農村,接觸到外面更廣闊天地的農村學生來說,他們最怕的就是在自己學生歸來,還沒來得及施展才華之時,父母卻已經著急自己的婚姻大事,滿腹熱血最終付諸于家庭。


這個新聞又讓大家再一次討論起了知識無力感這個話題。許多剛出來沒多久的農村大學生說特別害怕自己畢業后沒什么成就,這樣的話很可能會影響親戚家的兒女,讓他們認為讀書無用。他們比其他的畢業生擔負起更大的壓力,有自己的,有家庭的。其實大家大多都相信知識是有用的,能改變你以后的命運,但,在改變之前,它有一段我們無法預測的時限,而這個時限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則是致命的考驗。


讀書,知識的有用在一開始可能并不能體現在金錢上,對于一些農村父母而言,當看到周圍和自己子女同齡的孩子在當地已經有車有房,而自己的子女卻剛剛畢業或者繼續學習,要么工作沒落實好,要么就是生活得還沒有他們好,他們急迫的心情愈加強烈。對于他們這一輩而言,對于知識的作用還不會達到那樣的高度,他們直觀的將知識能不能盡快變現作為讀書有沒有用的衡量標準。


我能理解其中的無奈,農村父母的不安感,經濟壓力讓他們沒法去過多思考那些遠大的理想,先解決好眼前的茍且才是應取之道。但,我還是抱有一些希望,希望父母們,不管是農村的父母,還是城市里的父母,能多給自己子女一些時間。


古埃及有句諺語: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能夠到達金字塔的頂端,一種是雄鷹,一種是蝸牛。對于農村學生來說,他們一開始的奔跑速度可能是蝸牛,但通過學習,讀書,他們是有機會慢慢成長為雄鷹的。最不濟,即使依舊是只蝸牛,他們也一定會奮力當一只爬的最快的蝸牛。


身上重重的殼會影響它的攀爬速度,但只要給與他們多一點時間,他們就能更接近自己的目標,至少能減輕一點理想與現實的撕裂感。當然,我沒有讓父母一定要減輕他們身上的重擔,我知道父母培養他們出來就是希望他們能生活的更好,這個家也能變得更好。子女是能夠體會到家庭的困難的,他們需要的只是多一點時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