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絕對不應該錯過的小吃:生煎

知乎有個問題,有哪些類似【西瓜最中間那一口】的美食?

我馬上想到生煎的湯中肉。以前粗略記錄過第一次吃生煎的體驗,但是未盡詳細,昨天再嘗,仍然是人間美味,令人回味無窮。


▲生煎包


【生煎的由來】

生煎在上海一帶享負盛名,那邊稱其為“生煎饅頭”,是尋常不過的街頭小食,但對于廣州人來說,卻是物以稀為貴。

在廣州,生煎店只是近年才逐漸多了起來。從前的生煎跟現在的喜茶是一樣的,店鋪門口都站滿人,甚至店面小一些,路窄一些的,顧客要退到柏油馬路上等待,七八九月熱浪炙人,慕名而來的顧客依然絡繹于途,生煎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西華路,排隊吃生煎的人們


生煎饅頭食用三部曲是“開、喝、嚼”,要體驗極致美味,定要按照這個步驟。


【開】

生煎表面零零散散布著些蔥花和芝麻,分成兩部分。跟尋常包子不一樣,生煎的擺放方式是反轉的,面粉皮封口端朝下,燙面煎起迷人的金黃色,看著松脆可口。包子上部松松軟軟,用筷子一戳就會破。

進食應當如何開始?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里寫吃包子:

取食的時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皺褶處猛然提起,包子皮驟然下墜,像是被嬰兒吮癟了的乳房一樣,趁包子沒有破裂趕快放進自己的碟中,輕輕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湯汁吸飲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

▲梁實秋先生


梁公吃包子的法子,倘若用于食用生煎,我是不甚贊同的,生煎里面有大量的湯汁和飽滿的瘦豬肉,上身皮質透薄,如果猛然提起,極易弄破,正確方式是用筷子輕力夾住生煎的金黃色硬底,緩慢舉起,一邊看準包子上部一邊送到門牙前,稍作調整,只咬去尾指指甲大小的生煎皮,開一小口即可。

▲開了口的生煎包


為什么要如此小心翼翼。因為生煎包既要趁熱吃,又不能趁熱快吃,只能趁熱慢慢吃。鮮甜都是在滾燙里醞釀的,不熱的生煎跟不冷的啤酒一樣沒有勁。

但狼吞虎咽的人可要小心了!新鮮出爐的生煎,里面的湯汁熱燙,一口開太大,湯汁噴涌而出,燙傷舌頭事小,濺到對面漂亮姑娘豈非得不償失?

親眼目睹有客官一坐下,即向后挪椅子數十厘米,額角還冒著熱汗,來不及擦拭,就撅屁股,斜起身子向前夾生煎,想必是很有經驗的食客,湯汁嘛,該出現在味蕾上,就不要濺射到衣服上了。

開了口會看到生煎內部瘦肉餡浸潤在湯汁里,而湯汁夾雜著肉質的鮮美,又有水的清潤。這時應舌頭先行,稍稍一舔,試探溫度,如果適中,就可以抿起嘴吮吸湯汁,如果太燙,只能稍作等待,然而冷卻了就不夠鮮了!所以要爭分奪秒,捕捉喝湯最佳時機。

▲一不小心就漏出的汁液,浪費啊


【嚼】

湯汁入口大半,先不急吞的,這時咬進部分瘦肉,擠壓內部汁液。“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會不會有人排了半個小時喜茶的隊伍,金鳳茶王到手,卻按照在大排檔跟朋友喝酒吹喇叭的法子,咕嚕嚕一股腦兒喝完?應該沒有吧。

如果有人一口把熱辣的生煎吃掉,我敬你是條漢子,可惜太快,也太魯莽了。

請盡量記住這一刻,湯肉混合在口中隨牙舌翻滾,味蕾迸發出來抽搐爽朗的快感。


▲生煎包加紅豆糖水


最后才是吃生煎皮,黃金硬皮是謝幕,跟了結一個五羊甜筒一樣,末尾一口會有返場驚喜,在這里賣個關子。


▲金黃色的燙底


吃過兩次生煎,越發覺得,跟吃團臍(母蟹)有點像。

我生平唯一一次吃蟹,竟然還是陽澄湖大雜蟹,當時我老板從網上高價購得,對方從江蘇寄過來,我去取快遞的時候發現冰塊還是沒融的,內心暗暗稱奇,只見一只只大閘蟹被綁帶捆實,眼鏡兒還一眨眨的,可精靈。第二天中午在同事家里大快朵頤,可稱作蟹宴吧,吃蟹之前要先剪蟹肢、去蟹掩、開蟹蓋,才能在殼縫里吮舔蟹黃,更有甚者用吸管來吸,生怕錯過一分一毫,依然暗里覺得不滿足,費了那么大力氣,才這么兩口!

吃生煎前,同樣是步步為營,找位置、開口、測溫、喝湯、最后咀嚼。人性作怪,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似乎不會珍惜,而在眼前看似可馬上入口,但又需花費一定功夫才能入口的,會更吊胃口。

好東西都值得費煞苦心。吃飯只是生存,慢慢吃飯才是生活,工作已經那么累了,何不多花幾秒鐘讓口舌享受一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