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60后70后朋友的記憶里,有這么一張桌子存在:它是一張有三個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木制,很結實,上面墊著厚厚的玻璃板,玻璃下面是綠色或者紅色的絲絨布,玻璃和絨布中間壓著大大小小的黑白照片。
那時,照相機還是奢侈品,很多照片要去照相館拍。一定會選個晴天,穿著樸實而莊重,把孩子的百日、周歲記錄下來,把親朋好友的相逢定格下來,還有父母年輕時的畢業照、證件照、結婚照……這些照片都會一一放在這塊玻璃板下。
那個年代,人們賺著很少的錢,租著廉價的小平房,吃著簡單的食物,幾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要走出蝸居的巢穴去工作,一天忙碌之后回到家里,啪嗒一聲,打開桌上的臺燈,玻璃板下的世界就被照亮了,那些黑白照片就是艱辛歲月中一個溫暖的所在,也是一家溫馨記憶匯聚的港灣。
那時每家也都有一本這樣的“影集”
時間進入80年代,彩照剛剛走入人們的生活,從照相到最終洗出相片,要經過買膠卷、沖、洗幾道環節,每道環節都需一定的支出,那時,一張4寸彩照的成本要花一元多。
90年代,數碼相機還未大范圍普及,可拍照的手機更是還未面世,人們在慶祝重大節日、紀念日時依然需要一臺相機做見證,在重要瞬間按下快門、取出膠卷送去沖洗、整理照片裝進相冊——到這一步,整個儀式才算完成。
那時,照片因難得而神圣。
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紙質相片似乎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了,洗照片也好像成為一種帶有小資情調的事情。
每天我們都會用智能手機拍下很多照片,也能隨時為照片配上文字,分享在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網絡里。但是久而久之,照片會躺在硬盤內被誤刪、損毀或是遺忘,快餐式的網絡日志,也很難讓記憶沉淀下來。
我們總是身陷于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吃的是快餐,看的是手機客戶端推送的新聞,就連社交都要通過朋友圈的碎片信息來進行……匆匆步履中,忽略了生活中那些本應沉淀下來的點滴精華。
然而不得不承認,當人們回顧往昔時,還是會被有形有質的舊物打動。一個小物件,一本泛黃的日記,一張舊照片……總是能輕而易舉地帶你打開記憶之門,這就是紙質照片存在的意義。
珍視自己的每一張照片吧,花時間和精力去整理。若干年后,你一定會感謝今天的自己,讓那份最美的回憶觸手可及。
用匯美微傳擴印手機照片,即拍即傳,價格低至一元一張,最重要的是當你在50年后翻開相冊時,照片上的容顏依然鮮艷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