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和大眾的口味,都是喜歡搞事情的。
不管是企業家還是小有成就的你,都會被問及“你怎么做的比他好的?對手放了個大招你怎么看?怎么打回去?”
然后你講了一通,無非四個字“做好自己”。
這給我們一種錯覺啊,好像做好自己手邊的事情,提升好自己,好的結果都會自然而然來。
Really?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但沒有機會,你準備了也沒有用。
看到近期公眾號“理想樂觀派”吳主任吐槽李笑來的“知識創業風口”,說知道知識不代表知道了技能。
別他媽扯了。平臺早就在了,沒有人不知道這個道理。我以前就說過,有互聯網之后,基本上就沒有懷才不遇這件事了。隨著手機支付的便捷,自帶流量的個人和組織都可以極其方便變現了。這種明顯的道理包裝得鄭重其事,可能是牛逼界人士的一貫作風。
……
全是方法論,全是大干貨,知識太多,技能為零。說起來頭頭是道,這邊剛聽完,熱乎著呢,轉頭也就能收費授課了吧?一個在校大學生翻了幾本定位那一套營銷書籍,做了大量書摘,就可以出來充當市場營銷界的大牛,也就是你們可能聽說過的李叫獸。哎呀,不好,這么一說,感覺知識創業的機會還真是來了呢?
……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能有人愿意關注,是直播網紅還是行業KOL還是外文搬運工,又或者完全莫名奇妙就招人喜歡……總之你得有關注度。這是最難的,有幾個人有實力搞個線上講座上萬人聽?
知識的獲取似乎變得前所未有的方便,但
我知道很多最后也過不好這一生,成為許多人的現狀。
即使你的產品做的很好,但并非你的東西好,大家就需要,并趨之若鶩。
酒香不怕巷子深,被很多人傳說。
我們都想,把自己做好了,于是其它東西都自然而然來了。
真是這樣嗎?
并不是做好自己就夠了。
我們還需要流量,渠道,通道,讓自己能被利用起來。
你非常好,你做的東西非常好,這不足以讓大家需要你。
人們會漸漸發現,做好自己只是個人與知識能力的小網絡,和資源流通的大網絡是不一樣的。
比如你博學多才,這并不足夠能讓很多人來聽你演講上課;你做的飯菜好吃,這并不足夠能讓大家都來你的餐館;你賣的鞋結實好看,大家也需要,這也不能代表你可以賣很多的鞋。
滿足更大范圍的需要,并不像處理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那樣簡單。
以前在學校團委里,發現團委好像主要就是個辦活動的部門。但是學校里的活動,卻不是說你辦,就有人來參加。
需要參加比賽,或者去現場觀賽的任務,拉不到人,只好讓班委的人去。
這若在以前,學校這個小網絡還足夠引起重視的時候,不是如此。現在大家都有,自己的社交網絡小圈子。
求職的時候,你覺得困難重重
但大部分普通工作,其實80%的人在三個月內就可以學會。
但組織內部不會給完全的小白三個月的時間,需要通過學歷、技能要求、社會經驗等各種方式門檻,篩選看起來更合適的一群人。
小生意和大買賣做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即便在互聯網方便的連接下。不是你的貨好,放到網上就能大賣。
東西又好,而且又有人需要為什么不能大賣?供給和需求之間還差個銷售。
我們需要了解更大的網絡中,我們的位置。
拿我朋友的例子來說。微信群里,有人激動的叫嚷,抵制這個、抵制那個,不然就是不愛國。這個朋友突然問了一句:各位,你們都在哪個城市?說說你們的市長都是誰?別偷著去百度,知道的趕緊說。群里死寂無聲。
然后朋友說:
你們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在哪兒更不清楚。你們以為自己知道,其實你們知道的,不過是人家想讓你知道的。如果把現在這個時代拍成電影,你們就是電影里的吃瓜群眾。主角出場你們圍觀;遇到亂事,你們負責被人踩在腳下,發出叫聲。你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卻全然沒有臨場感。不愛動腦子,對自己都不負責任,還好意思……
——《敢不敢來個大局觀測試》
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著什么,但我們需要弄明白自己要處理的問題,在環境中的位置,和大網絡中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