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滿天下,這句話是我最喜歡的對老師的描述和評價。
01.
對我來說,有過,是大學老師。
在我的觀念里,大學老師,有著高水平的學歷和文化,平日里不需要朝九晚五固定的打卡坐班,擁有著自己可以支配的自由時間(一年兩個超長假期),不必像初高中老師那樣兢兢業業的關照著學生的成績,也不必像幼兒園小學老師一樣教育還沒成長起來的孩子,享受著社會對其的敬意,對于一個女生來說,簡直沒有比這更適合自己的職業了。
這是在老師教書育人的高尚外,我出發的現實所在,當然每一個職業都有自己的艱辛和不易,我所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但在當時的我看來,在這些優點光環下的困難都是可以接受并克服的。
其實,直到現在,我依舊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職業。
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對于學生來說,即便在家不聽父母的,在學校也乖乖聽老師的,對父母來說,就更聽老師的話,一方面老師直接負責著自己孩子的日常和學習,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老師重視,另一方面就是一直傳承著的尊師重道的理念在影響著。
02.
在我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我影響最深的老師有三位。
第一位是我小學一二年級班主任,也是我的舅媽。不是說后來才成為我的舅媽,而是當時已經是了。
對一個才六歲的孩子來說,其實這是一件挺別扭的事情,前一晚還一起吃飯的人,第二天站在講臺上教你數學,而且在學校肯定只能喊老師不能喊舅媽,最好也不讓其他小朋友知道這層關系的存在,除此之外,在其他課上表現不好老師直接去給舅媽說,舅媽再給爸媽說。
就在這種情況下,特別聽話的度過了我的小學一二年級,升三年時候心情簡直是雀躍。不過到了三年級我才發現我不是最慘的,班里一個男生,語文老師是他媽,數學老師是他爸,一直教到他六年級。
現在我大四,小學校長沒變,舅媽也還在那所小學教一二年級,只不過工資從2200漲到了3300。最好的地方是下午四點半就能下班,可以去照顧在外面租房住的上初二的女兒。
對我來說,是接受不了年復一年教著同樣的內容,工資漲幅還沒有通貨膨脹多這樣的工作和生活,一成不變的穩定是一件好事,但一眼就能看到30年以后自己的生活是一種悲哀。
03.
第二位是我的初中體育老師。
其實我屬于班上特別普通的那種學生,認真聽課不給老師找麻煩,所以有時候畢業以后老師根本不記得教過我。但是當時體育是我的短板,直到現在我問到操場上塑膠跑道的味道都會心跳加速。
2010年時候中考體育滿分是50分,800米長跑滿分是3分24秒,跳遠滿分是1.97米,而我跑下來要4分30秒,跳遠跳還不到一米七。每一次我拉下后面,呼哧呼哧的喘著,艱難的跑著,體育老師在操場正中間喊,你是在那跑步呢還是散步呢,跑起來;每一次跳遠擺臂擺半天還不敢跳出去,體育老師就說你是在那跳遠還是拉伸,跳的還沒躺下來長。
當時我真正的體驗了一把被老師一直關注的感覺,被老師吵的越多,感覺在老師面前越自在。到現在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跳遠過線時候,老師指著我說,連她都能過線,你們誰有理由不過,大家鼓掌。在這種情況下,我最后中考的體育成績是46分,對于其他同學是砸,對我來說是喜悅。
一直到現在,每年的教師節,我都會給體育老師發條信息,也會匯報自己考上大學了,保上研究生了,很感謝那年夏天老師對我的幫助,一時的幫助對我的影響是一生的。我也能看到朋友圈里老師帶著妻子和孩子,開著車從一路開到三亞,旅游洗肺,離開時的感慨是,希望在這里一輩子住下去,可是沒錢。
其實,現在看來初高中老師是最辛苦的,學生升學的壓力,也是老師能不能帶出來重點高中重點大學業績拿到獎金的壓力,畢竟老師也是人,老師也有家庭,老師也是需要生活的。
04.
在上大學前,我是從來沒有考慮過將來從事教師這個職業的,但上大學后意外認識了一位英語老師。
之前文章里提到過,認識英語老師是因為一次出國交換項目,老師在國外一直很照顧我,回國后對在異地上學的我不管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的幫助都很多,私下我們有很多交流,她也給我講述了大學老師的主要工作和生活。
老師和老公是高中同學,后來考上了同一所大學,研究生畢業后老師留在系里教學,老公去了行政上工作,后來就在這座城市安家生子,孩子就在校內的幼兒園上學。老師說學校要求交公選課的老師,一周得上十節課,一節課45分鐘。由于英語是公選課,老師是周二和周四上午各四節,除此之外,開了一門選修課,周二下上完正好去接孩子,其他時間也不需要在辦公室坐班,自己自由支配。
老師還提到,每年兩個大假期,基本上都會和老公一起帶著孩子出門旅游,或者是帶著學生參加學校出國交流的項目,除了自己在國外的花銷其他學校全包。自己其他時間,因為是英語專業的,幫忙翻譯一些資料或者去一些英語機構帶一期的課程,報酬也不少。
當時我的感受就是,一周工作十小時,一月工作四十小時,月工資不含五險一金6700,等于小時工資167,還有自己充裕的時間可以做別的事情。我想要的就是這種工作,壓力小工資夠時間多,只恨自己當年沒有選擇英語專業。
隨后閑聊跟爸媽提到這個想法,爸媽也很支持,在他們看來,大學老師體面又輕松,特別適合女孩子,錢夠花就行,而且我也不一定非要留在一線城市高校里,博士畢業之后回家鄉高校里面工作也是很好的選擇。
這個想法始于大二,終于大四。
05.
現在好一些211985的高校招聘要求基本上都是本碩博985畢業,最好有海外留學經歷,可能一些二本三本高校要求會低一些。在我看來,讀到博士是可以接受的要求,以后的工作這么輕松,多學習多付出也是應該的。
大三的暑假,面臨是否直博的選擇時我猶豫了。當時自己完成一篇從查閱文獻,收集數據,建立模型,到最后改了不知道多少遍的論文,真心感覺做學術不容易,終身學習只是最基礎的要求,即便以后論文寫得多了會相對容易一些,但是這個過程的中的煩躁是我不能控制的。除此之外,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對大學老師的要求,已經成了如果5年之內不能拿出學術成果從講師升到副教授,就要被轉到行政上或者直接辭退。
大部分人都是更偏向于舒適和享受,我也一樣。我不能接受將來學到27歲畢業,就業5年可能還會被辭退的可能,而且對于一些挑戰自己的工作,我樂意去學習去接受,但學術上的研讀,可能確實不適合我。
最重要的是,媽媽做手術時我在國外交流,沒能守著她身邊;爺爺重病時,我依舊在讀書,除了獎學金我不能依靠自己給他買些什么;我不能想象到27歲我還依靠著家里給的生活費是什么感受。
確實讀研讀博期間跟著老師做項目可以有一部分的收入,但維持著自己在一線城市的開支也只是剛剛好,那畢業以后呢,快要30歲的人再張嘴問家里要錢買房生活。如果一直被父母當做驕傲學習到快30歲,最后還依賴父母,我想這應該不是驕傲,是負擔。
時代在進步,經濟在發展,我不想我所看待的體面和穩定是日后面臨家中的突發情況,我有時間但沒錢,提供不了一點可靠的幫助,可能選擇進入社會工作也并不能達到多高的地步,但可以去拼去改變,不然我不知道坐在圖書館中著急的我能有什么方法去改變。
其實讀博士下來也有很成功的,我所知的,很多高校的老師在外有自己的事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很高;甚至可以選擇努力去香港高校里面當老師,工資高還有很廣闊的學術空間;除此之外,一些投行、證券和銀行的部分高層職位要求也是國外商學院博士畢業的,所以只是個人的選擇不同。
所以,我放棄了這個上大學以后的期望,也想多給自己兩年的時間去選擇要不要繼續讀下去,畢竟現在的我真的不喜歡寫論文,以及國內的學術研究模式。
06.
現在社會上有時候對一個職業的負面擴大化太多,確實在國內很多老師會關注學生家長的職業,能不能給自己帶來便利,甚至因此對待學生的態度有區別。
前天,我弟弟幼兒園老師,因為入學時父母工作里寫的我媽媽是在醫院工作,即便是不對癥的專科醫院,老師也希望我媽媽能幫忙聯系靠譜的醫生看看韌帶,最后我媽媽確實幫忙了,找了同學的同學。
一開始聽說我是有些反感的,總感覺現在只是在幼兒園上學啊,應該談不上升學壓力的。但是想想老師的工作就是和學生打交道,他們所接觸的就是學生的家長,工作都不容易,拿著固定工資的老師也是要生活的,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還是幫一把,也希望老師可以更照顧我弟弟。
在我的身邊,一個初中同學在努力想留在上海的小學里教英語,一個高中同學在努力想留在鄭州的小學里教畫畫,每個人的選擇也都有自己的理由。
那你呢,你的職業規劃里,有過老師嗎?
分享心情:想想讀書時他們的成績,和自己的成績,其實很擔心將來當老師會不會誤人子弟,還有最近天氣真好,都有藍天白云了。
圖片---花瓣網及自己拍攝
文章---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