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糖到綠豆沙

冰片、綠豆、綠豆沙

文/添一抹嵐

翻了翻汪曾祺的《草木春秋》,看到他寫甜味,白糖。文中寫道,這白糖曾是稀罕物,有的人極迷戀,融之以開水,是謂白糖水也。

憶往昔,我也是好這口的!但需在炎炎夏日里,才得以享受那般甜蜜待遇。

炎夏里,驕陽若火,熱辣環境中,唇干舌燥。在家不能安坐,孩童多瘋跑,燥熱得總給自己灌下一杯杯的老茶,腹中盡是茶水,口中越覺淡寡。家中玩的尚如此,更何況在外頂著日頭耕作的呢。

午間,大人們終于耐不住日頭的烤炙,歸家避暑熱。勞作時,茶水喝太多,口寡,阿婆總喜歡沖一碗白糖水來緩緩。我們幾個剛還瘋玩的孩童,聞風而至,簇擁著阿婆,目不轉睛地盯著她。老人家那看得了兒孫們這副目光,便拿上幾個小杯,把碗里的糖水勻到杯里。

拿著杯子,我們沒一哄而散,而是排排坐慢慢品。阿婆三下五已喝完白糖水,但我們,口中噙著的白糖水,輕易不會吞下,需待味蕾與之盡情擁抱過,口腔盡甜蜜蜜,才依依讓它入喉。

后來,生活水平普遍在提升,才不覺白糖的矜貴。記憶里,我常在上學前向阿婆要半掌心的白糖,一路上小心翼翼走,目不斜視。且行且用手指輕蘸白糖,點入口中,甜。而更小的弟妹們,哭鬧時,竟能得到半匙的白糖,毫不含糊,一下吃進口中。小屁孩們啜著白糖,安靜而滿足的這準是甜到心里了。

白糖

經濟在發展,生活變富足。熱浪襲人的夏天,白糖水已成平淡滋味,滿足不了味蕾的渴望。于是,綠豆糖水順時應勢,出現在我家的飯桌上。

汪曾祺的《五味》中,是這樣介紹廣東甜食的:“廣東人愛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廣東人開的甜品,買芝麻糊綠豆沙,廣東同學趨之若鶩。‘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塊熬的湯,這有什么好喝的呢?廣東同學曰:‘好嘢’!

身為廣東人,我得說明一下,“番薯糖水”真的不止白薯切塊熬湯,是有一番滋味的。待下會再詳細寫寫它,如今且一筆帶過,回到綠豆沙上。

綠豆沙,即綠豆糖水。用綠豆,慢熬成稀粥樣,往里頭放足夠的甜,便成綠豆沙。由沙字可知,存在整粒或半瓣的綠豆,它便名不副其實,不正宗了。

所以,做出一碗及格的綠豆沙,還是要費些時間花點心思的。

及格的綠豆沙

就只三兩天無雨,暑熱已竄天下地。如斯光景,讓我念及幼年噙在口中的白糖水。當然,純粹的白糖水已勾不起多數人的食欲,還是老老實實來一碗綠豆沙吧。

綠豆堅實,多數人會選擇在夜里便將它浸泡,以待明天使用。這方法很好,可我天天忙,也不知忙了啥,然后夜里竟忘了浸泡它。

不急,夜里沒浸泡,那就在白天里多煮一回它。把它放入鍋里,添過面水,把水煮開,持續三到五分鐘,停下,讓綠豆繼續泡在里頭。若想綠豆沙在口感上更豐富,可加少量赤小豆、薏米、眉豆,還添去濕氣、利尿、健脾開胃之功效。把它們和綠豆一同炮制就好。

待鍋里的豆大概泡了一小時的桑拿后,再次加熱。半揭蓋,讓它們在鍋里翻滾熱舞,十五到二十分鐘后,停止加熱,合上鍋蓋焐著。待鍋里熱氣散去,打開鍋蓋,把已經軟身的豆子研碎。用點心,慢慢研,豆越碎,煮出來越沙。

當豆子被研得足夠碎了,加入適量的水,再次加熱。煮的時候,我習慣半開著鍋蓋,一是方便我不時地用勺子來回舀,二是怕豆沙溢出浪費精華所在。鍋里煮的已是豆沙,得專注些,一不留心,黏底或糊掉就功虧一簣。

在我熬綠豆沙的時段內,家里小堂姐足足問了我四五遍有余,嬸嬸,綠豆沙好了沒,綠豆沙好了沒。真真小饞貓。

在綠豆沙達到心中想要的綿綢度時,放入冰片糖或者紅糖。待它融化,便可把綠豆沙舀起,涼凍后再放入冰箱內冰鎮。冰鎮后的綠豆沙,吃著,口感清爽,整個人也涼快起來。

這個綠豆沙,的確花了我一些時間和心思,但出來的效果很好,因為我家嘴刁的小子都吃了大半碗。小堂哥吃了滿滿一碗,小堂姐更是不在話下,第一碗尚未吃完,已向我預定:嬸嬸,我要求再來一碗。

有有有,只要你們吃得開懷就好!




我是添一抹嵐。侍家務,帶娃耍,簡書行;愛美食,烹美食,寫美食。2017,堅持更新。已托騎士維權,轉載定告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