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商道之柔弱處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這一篇,老子對企業文化和價值取向做了進一步的反思。企業的生命力體現在什么地方?很多人認為是執行力,或者叫行動力,一聲命下,員工個個玩命,先把單子摟回來再說,單子都做不完了還怕個甚,這樣的企業才叫牛逼。不過,老子顯然不這么認為。以執行力見長的企業,固然不是死得最快的企業,但是只有執行力優勢的企業,也決不是能笑到最后的企業。
為什么?“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認為,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柔弱靈動,死了以后身體就變硬了;草木生長的時候枝干柔嫩,死了以后就變得枯槁。所以,頑固強硬是速死之道,柔弱靈動才是生長之道。
想想也是,歷史上的割據混戰之時,絕對不缺能征慣戰之輩,但是這些人,還真就不是新王朝的開辟者。比如秦末,最能戰的莫過于項羽,可是最終得天下的卻是以賴皮著稱的劉邦。三國時期,曹操橫掃中原,孫氏父子屢屢以少勝多,劉備麾下五虎上將無人能擋,最終落袋為安的卻是一場真正的漂亮仗都沒打過的司馬氏。隋末群雄并起,建立西秦的薛舉絕對是一員悍將,曾經連敗唐軍八總管,殲滅西路唐軍過半,李世民也只能苦苦支撐,一直熬到薛舉病死才轉入戰略反攻??杉幢阍俑C囊,最后得天下的還是李世民。
這是什么原因呢?戰斗力強悍,確實能保證局部戰役的優勢,但是決定不了大局的走勢。從戰略角度來看,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不斷變化是難以避免的,一旦戰略態勢發生變化,原先沖得最猛,戰力最極致的那一部分,往往是最容易戰損的。反而是瞻前顧后、習慣留有余地的人,或許能更好地領悟變化趨勢,把握好新的戰略態勢。比如波蘭騎兵素來驍勇,一戰后蘇波戰爭中曾大放奇彩,打得挾內戰勝利余威的蘇軍一敗涂地,可是二戰爆發,戰爭指導思想已經煥然一新,波蘭騎兵雖然驍勇依舊,但是面對德軍閃擊戰的巨大勢能,以及陸空協同的火力碾壓,波蘭騎兵只能以刺刀劈坦克、死傷殆盡的悲劇場面,為自己畫上歷史的句號。
商場同樣也是如此,面對舊有經濟格局和模式的巨變,原本縱橫天下無敵手的柯達、諾基亞(手機)等等巨無霸轉瞬間折戟沉沙,而這幾年國內那些因資金鏈斷裂而退出歷史舞臺的“成功”企業家更是不勝枚舉。時勢易也,帶來的后果往往令人瞠目結舌。
那么在這樣的轉型期,活下去的保證是什么?敢打敢拼敢冒險?顯然不是,韌性,才是巨變激流中支撐下去的第一保障。那么,想要活得更好逆勢爆發,最重要的素質是什么?兩點,嗅覺、眼光。嗅覺把握巨變的商機,眼光決定了如何駕馭商機,走得更遠。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比^再硬,戰斗力再強,總有吃敗仗的時候,而從來沒有打過敗仗的人,一旦吃了敗仗,根本不知道如何收拾局面,往往就是一蹶不振,比如項羽,比如拿破侖。木頭越粗壯結實,越容易被人砍去做龍骨做房梁,出頭的椽子先爛,也是這個道理?;畹阶詈蟛拍苄Φ阶詈?,因此,在戰術剛性達到一定程度之后,追求戰略彈性,就成為制勝或者說撐到最后的關鍵所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