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欄最開始的時候,老師就講到了出售時間的三條鐵律:
1.成長才是根本關鍵
2.重視價值忽略估值
3.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當時看到這些的時候很震撼,不明覺厲。現在看來依然很有感觸,只是當時在價值和估值的時候還沒有思考太多,甚至都沒有這真正的深入思考過,也并沒有覺得清晰這兩個概念對實際生活有多大影響。只是單純的按老師提供的思路簡單思考了下,覺得確實應該重視真正的價值,不要太在乎估值(價格),至少這樣是劃算的。
隨著學習的深入,價值和價格真正在我腦海中翻滾的時刻,是看郎咸平講《比特幣的真相》時。當時郎咸平一直強調:比特幣有價格沒有價值(數字代碼),房地產有價格也有價值(居住)。也就是那一刻開始,這兩個概念就一直縈繞在了我的腦海。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一個沒有價值的東西怎么會有價格,而且還會這么高?反過來想,我們最終重視價值忽略估值的一個最終目的,不就是要提高價格嗎?然而,現在不需要價值就能提高這個東西的價格。如果用在人的身上,是不是也成立呢?如果成立,那背后的原理又是什么?究竟什么在決定價格?(又是否真的可以跳過價值直抵價格?)
這讓我想起笑來老師說過的一個觀點,人和人所有認知的不同,觀念的不同都源于對長期這個概念的理解。房子是有價值(居住),但是100年后呢?這個房子的唯一價值就是拆遷價值。然而長期來看,加上深入的思考,比特幣卻引發人們對區塊鏈的發現和研究……
說回價格,比特幣很大一部分價值來自于共識,也就是有人需要它,于是它就有了價格,需求的人越多它的價格越就越高。同理來看,如果一個人被很多人需求,那他也就會值錢,被公司需求就會有高工資,被世界需求他就是偉人!其實關于需求老師很早就提到過,只是沒有把這些概念給串聯起來。像“一個人的最終財富收益率等于他的社會貢獻率”。
在講到寫作的時候,老師也提到寫作的最重要的標準就有一個:我寫的東西是否對別人有用。隨后再思考,怎么樣做對更多人有用?更長時間的有用?
有過之前這么多鋪墊,最終花了完整的一起講到,究竟什么在決定你的價格(估值)?到這個時候結果也就一目了然:在市場上,決定價格的最重要要因素是需求。
1.需求分為真需求和偽需求,像老師提到的“星座”、“看手相”、“背單詞”、“寫作要模板”等,屬于偽需求,至少在我們這個價值觀里屬于偽需求,但那又怎樣,對我們個人的價格實現來說“不管黑貓白貓,逮著老鼠都是好貓”。
然而,我們要追求真正的“需求”,做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對老板有用、對戀人有用、做的產品有用。
說道 產品有用,我倒是想起了我們公司出的一套跆拳道VR教程,當時我就在反思,這個產品真的是對客戶有用的嗎?它可能很新鮮,但是很多人真的有時間翻開一本書,掏出手機掃一掃嗎?打開手機,輸入要學習的動作,直接看我想會更簡單些吧。消費升級的一個重要理念不就是為客戶省時間,減少麻煩嗎?滿足客戶的真正需求,遠比教育客戶讓他買你的產品要高效很多。
2.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值錢?
答案就是: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如何做呢?
和這個世界產生強聯系。強聯系可以解釋為“他們身處的世界真的很需要他們”。同時這也是讓自己獲得幸福的訣竅,很多很之所以覺得活著沒意思,出現抑郁,就是因為他們覺得和這個世界沒關系,不被這個世界需要。往這個方向努力吧,這是一個一舉多得的選擇。
3.在筆記本上寫下這句話: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去做。
這算是一句忠告嗎?我想是。就像老師一直囑咐我們的那句話,天天問自己,“什么更重要”?問多了就有主心骨了。
這是多沒簡單,而又是最重要的思考,然而,我過去從來都沒有認真對待過這件事。就像“這個我早就知道一樣”,但也就是因為此,才會“一不小心就忘掉”……
4.換位思考
今天再看這個概念,又一次的點醒我的思維局限,所謂的換位思考,“換位”的對象可能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指整個世界。或者說,把思考的對象從一個人轉移到“大多數人會如何思考”。
因為這個世界主要是有人構成的,你了解的人的類型越多,你就對世界越了解,你也就越容易明白這個世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其實在很久的時候,我就有過這中感受,一個人之所以顯得有智慧,就是因為他對人有深入的了解,關注他人,而非陷入自我的世界。
總結:
最后,我也用馬克吐溫的話作為結束,話說是這句還真不是看一兩遍就能看明白的,值得深入思考一下:
不要抱怨,讓你陷入困境的,并不是這個世界;真正整你陷入困境的,是這個世界最終并非你所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