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湖畔大學內部授課音頻,首次在喜馬拉雅電臺公開上線。作為湖畔大學的校長,馬云首次授課的內容為戰略課。【校長開講】使命,在生死攸關的時候發生重大作用,只是馬云在戰略課中被部分公開的內容。本次授課形式,通過案例并結合阿里巴巴17年的創業心法,錘煉創業三板斧。
如此高大上的課程,每周一期,一年52期;不要1999、也不要199、只要99元,飛哥認為馬校長制定的真是良心價格。只不過,在湖畔大學上課的同學有體驗、團隊、及實戰內容,我們在網絡上就無法享受到了。
進入湖畔大學學習,不僅有過硬的硬性指標,還需要有推薦人推薦。光是推薦人就得三位,其中一位必須是湖畔大學指定的推薦人。三年的學習費用是36萬人民幣,不含交通、食宿等課外費用。面試實行全票通過制度,在面試的諸多環節中,只要有一位面試官不通過,你就沒戲。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課程并非有錢便能進;畢竟,這些校懂窮的只剩下錢了。
湖畔大學緣起何時。湖畔大學名稱的由來,是源自馬云當年創業的湖畔公寓。早在2008年,馬云在日本拜訪稻盛和夫(京瓷、KDDI,兩家世界500強 創始人)時,馬云便透漏了有意創立湖畔大學的想法。在馬云當年與稻盛和夫的交流中,兩人的思想與理念也有許多共鳴之處。
盛和塾的起源是在1983年,京都一部分青年企業家,希望稻盛先生向他們傳授經營知識和經營思想,自發組織了“盛友塾”,不久改名為“盛和塾”。也許,馬云從這里更加堅定了,成立湖畔大學的想法與系統化的思維。
湖畔大學的背景。湖畔大學是由柳傳志、馬云、馮侖、郭廣昌、史玉柱、沈國軍、錢穎一、蔡洪濱、邵曉峰等九名企業家和著名學者共同發起創辦。湖畔大學作為非盈利組織,秉持公益和非盈利性,旨在培養擁有新商業文明時代企業家精神的新一代企業家。
馬校長開講,講了一些什么內容。《湖畔三板斧》系列課程:阿里巴巴將作為首個開放企業,馬云以及阿里巴巴合伙人,首次共同回顧阿里巴巴創業歷程,以CEO視角,親述阿里17年的艱難決策和感悟。課程圍繞戰略的規劃與執行,從企業的使命、愿景、價值觀;再到組織、人才、KPI指標的制定,完整闡述戰略合一的運用手法。
以下是飛哥摘錄馬云開講課程的部分內容,想要聽完整版的讀者,可以直接去喜馬拉雅訂購課程。
馬云在湖畔大學內部課程中談到,“企業一定要講使命、講愿景、講價值觀。只有基于這三樣東西,你再考慮你的戰略。戰略就是你要去哪里,你為客戶提供什么價值。戰略是趨于遠見,判斷未來的趨勢與方向,做好提前布局” 。馬云在授課中還談及,“人們最終追求是人要活長、活健康、活快樂!” 企業也是如此:“企業要活長、活健康、活快樂。”
案例一:馬云談及,“一次在日本出差,看到街面上有一家小店鋪,門臉上打出一個條幅,慶祝本店成立152年店慶。一家只有15平方左右的小店鋪,卻經營了152年。馬云很吃驚,于是跟店主交流,說你這個店鋪成立了152年?店老板回復:是的,并告知馬云,他們的糕點還提供給日本皇宮食用”。
馬云問:為什么不把店鋪做的更大?店主老兩口回復道:為什么要做的更大,我們家幾代人就在這里做,這樣不是很好嘛,這樣做我們很開心、很幸福、很滿足!
馬云繼續問:那你家孩子呢?店主回復:孩子在京都大學讀書,畢業后也會回來繼續做糕點。馬云說:看到這樣和諧的畫面,確實認為他們過的很開心,很快樂,很富足。
案例二、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跟馬云講了一個案例。
舒爾茨,有一次到倫敦非常繁華的一條街,哪里是寸土寸金,租金非常昂貴。他看到有一個小店面在賣奶酪,于是引起了舒爾茨的好奇。心想:如此繁華的地段,開了一家這樣不起眼的小店,怎么支付的起租金。
于是,舒爾茨便問做奶酪的老頭,您在這里開這樣的小店,房租交不交得起?老頭笑著跟舒爾茨講到,你先買我20元的奶酪,我就告訴你。于是,舒爾茨購買了20元的奶酪后,老頭走到街面上,跟舒爾茨說:你看,從街面的這頭,到街的那頭,都是我們家的鋪面;我們家幾代人,都是在這塊賣奶酪。
店主說道:我們對其他生意不了解,沒有興趣、也不會做。每賺一點錢,就購買一個門面;結果,邊上所有的店都租了我的門面,我依舊做我的奶酪,我覺得無比的快樂。我兒子還在距這里半個小時以外的農莊做奶酪,一會就送過來。
以上兩個案例告訴創業者,只有你熱愛,你堅持,知道什么是你想要,什么是你不碰,確實把他做到極致,這樣的創業才容易成功。馬云分析到“企業做大不一定快樂,做小不一定不幸福。而我們現在的很多企業,而現在很多企業只是盲目的強調,做好、做大、做強,迷失了創辦企業的初衷”。
戰略的上三板斧;使命、愿景、價值觀。
馬云談到;企業講戰略之前,需要先想明白三件事,你有什么、要什么、放棄什么?使命,幫助誰實現怎樣的價值,我們要成為一家什么樣的企業。愿景,我們未來愿景:將來會變成什么樣子。企業在不同的階段,需要有不同的愿景;5年、10年、20年以后,公司到底是什么樣子。
你為什么而存在,這就是企業的使命。馬云在談及使命時又采用兩個案例,來闡述使命的價值。
案例三:GE 的使命,讓世界亮起來。愛迪生當年發明燈泡的時候,剛開始燈泡只能亮2分鐘,當他們確立這個使命過后,就有了方向感。所有人圍繞讓世界亮起來,努力將燈泡做到亮20分鐘、40分鐘,直到最后成功。剛開始,即便是如此短暫的照明時間,但是,他們還是堅持給所有的人貫徹,“讓世界亮起來”的使命!這樣無論公司招聘過來是哪個崗位,都明白自己是為使命而工作。
案例四:迪士尼的使命,讓世界快樂起來。迪士尼招聘員工的標準是,這個員工是否足夠快樂,他的快樂能否感染到身邊的人。他們在考慮創作影視題材、引進游樂項目的時候,都是以能否帶個別人足夠的快樂,決定是否應該做這件事。
使命與愿景發生的化學反應。使命是燃燒全體團隊的激情,他讓人認同的前提是,擁有成就感、榮譽感、激動人心。假如,使命是我要做某件事情,但愿景是往另一邊走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是否偏離了自己的方向。
價值觀,是做事、前進的操作方式、方法及原則。我們做事需不需要遵守,誠信、責任、熱愛的行為準則。我們應該是以用戶利益,還是股東利益優先;價值觀,決定了公司在關鍵時刻,以誰的利益為核心。
戰略的不可復制性。戰略是不可被復制的,需要有每個企業的獨特性。假如,戰略是可被復制的,那就不是戰略,是復制品,復制品是不值錢的!
戰略的下三板斧;人、組織、KPI。
當我們明確我們的使命之后,什么樣的人才能完成這樣的使命。需要怎樣貫徹我們的使命,違背使命的人我們該怎樣處理,思路就會非常的清晰。
組織,我們完成使命而創建的團隊。需要讓團隊上下成員都理解,你不是為馬云打工,你也不是為阿里巴巴打工,我們所有人一起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打工,完成這個使命的過程中,我們順帶收獲成就、榮譽、財富。
KPI是檢驗員工工作能力的標桿。阿里巴巴在考核KPI的時候,不僅僅只考核業績,同事還要考核員工的價值觀,沒有考核的文化便是形同虛設。業績好,價值觀不好或者價值觀好,業績不行都會被淘汰。設定KPI的考核過程中,那些擅長設置KPI考核的人,將來會成為很好的領導人。
文化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企業中是文化重要還是制度重要?文化是什么,就是我們認同的觀點及行為準則。制度是拿來強化文化的,來約束大家遵照文化約定來辦事。我們普通人都沒有學習法律,但是我們在生活中,父母會教我們某些事是不能做,是違背道德,違背法律的。當制度,強化了你的使命、愿景、價值觀之后,形成一種企業文化,我們就不需要制定太多的制度。
使命、愿景、價值觀,是道;人、組織、KPI術,企業的經驗需要道術結合。很榮幸飛哥能聽到這樣的分享,為了讓更多創業者能落實喜馬拉雅上《湖畔大學》的線上學習內容,《創業行動家》發起了湖畔大學網絡公開課學習社群。
本著尊重湖畔大學的版權,只有訂購過課程的伙伴才能進群復習。我們將每周簽到集體學習線上公開課的內容,并每圍繞分享內容制定本周學習作業。每周安排志愿者檢查作業落實情況,一起頭腦風暴自身企業存在的問題。報名參加湖畔大學線上學習社群!請回復:湖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