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知參差多態,乃幸福的本源

盛夏將至,比燥熱的六月更讓人煎熬的,是無數考生和家長焦慮的心。高考季剛過,又即將迎來報考季,這一夜,又將有多少不眠的惴惴之心和殷切期盼,在等待那宣判命運的數字?

中國高考之殘酷,可謂世界之最。學生緊張,家長焦慮。十二年寒窗苦讀,如若不能金榜題名,仿佛前半生就白活了,后半生也不會好過。中國家長對高考之重視,早已超過他們自認為的程度。無論家長學歷如何,經歷怎樣,無疑都將高考視為決定孩子命運的唯一因素。有些家長受過良好教育,思想開明,觀念開放,他們知道,能夠獲得幸福與快樂,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能力。然而當面臨成績,高考等事件時,他們無法繼續淡定,往往被周圍緊張的環境裹挾著,陷入自我折磨與折磨孩子的深淵無法自拔。


中國孩子在如此的教育體制下更是承受著無法想象的痛苦與壓力。孩子們從小往往被教育著要聽話、懂事、成績好,這樣才能獲得父母與旁人的愛。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以及多種多樣的個性被壓抑,被套進同一套應試教育、同一套考試體系的模型里成長。著名心理學家費羅伊德認為,攻擊性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動力之一。而中國孩子的攻擊性被嚴重壓制。我們眼里的好孩子,是聽話的、懂事的、心無旁騖只會學習的。這種生存力被壓抑了,創造性與活力同時也被壓抑了。孩子們或者轉而向內攻擊自己,缺乏自信、自卑自責,嚴重就會抑郁,甚至自殺;或者將這種攻擊性向外攻擊父母,轉化為叛逆行為。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每年高考都會有孩子自殺,也解釋了為什么有的孩子叛逆期特別長,而且怎么樣都不會聽話。

心理學認為,人類的自我價值有兩種來源。一種來源于自我,一種來源于他人及他人的評價。自我價值來源于自我的人,他們充滿自信,健康活潑,他們的一切心理和行為都從自我的感受出發,認識到自我價值的可貴,也能看到個體差異性的存在。自我價值來源于他人的人則一切圍繞著別人的評價而構建,他們對他人予取予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們的自我價值,建立在取悅他人上,而一旦不優秀、不聽話、不懂事,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可愛了,會失去他人的愛。中國的孩子的自我價值多數則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之上,從而迷失了自我。

著名哲學家羅素有句名言“須知參差不齊,才是幸福的本源”。意思可以理解為,我們要承認每個人的差異性,尊重每個人的天性,并珍視它、發展它,這才是幸福的本源。父母對孩子的愛,只是愛他本身,并不是愛他的成績與聽話。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價值,每個思想都有閃光的地方,并不必千篇一律,追求同樣的優秀。王小波也是這句話的擁護者,他崇尚思想的自由,相信知識的美好。他說,知識雖然可以帶來幸福,但假如把它壓縮成藥丸子灌下去,就喪失了興趣。人就應在出世之前學會說話,在三歲之前背誦唐詩,這就是灌藥丸子。他說,最大的痛苦莫過于總有人想要用種種理由消滅幸福所需要的參差多態。

環顧周圍,那些成功人士、那些幸福人士,他們真的是學習成績最好的嗎?實則未必,每個成功人士都有其獨特的過人之處,他們向內追求價值且充滿自信。每個幸福滿滿的人也未必功成名就,他們只是有豐富的心靈,充實的情感,用愛與這個世界做了鏈接。



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楣上的銘言“認識你自己”,啟示我們要找到自我,認識自我。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生活方式的選擇可以有多種,最重要的是從自己內心的感受出發,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誠然,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參差多態”并不意味著可以服從人性的弱點恣意而為。找到你的跑道,并在你的人生跑道上奮力狂奔,無需左顧右盼,更不能止步不前,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成為你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