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是我的家鄉,這里古稱“梅城”。自五代后梁時期縣治就遷至今址,當時有一名秀才赴考,由于他很喜歡梅花,便叫書僮帶上一缽梅花,在縣城過渡口時不慎將花缽打破,秀才心痛地將梅花栽種在江邊。若干年后,秀才中了進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視察州縣來到了攸縣,不忘去看這株梅花樹。這個故事感動了知縣,他倡導人們栽種梅花樹,由此有了漫山遍野的梅花。
攸縣2000多年的文明,只有2600平方公里,80萬的人口,但就是這么一個彈丸之地,彌漫著一種空靈,在歷史的長河里始終像一顆小小明珠,閃爍著光輝。
今天我不想說她的秀麗山河,也不談那國人皆知的飲食-攸縣香干,今天我只想聊聊攸縣字牌的一些事,那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
在攸縣,不管男女老少,基本都會玩攸縣字牌,可以不夸張的說,攸縣字牌集中體現了攸縣人的智慧,友愛,團結,即便是幾代世仇的鄉鄰,一旦出現三缺一時,也一定是可以架起來湊一桌,相逢一笑泯恩仇。事實來說,在我們國家,我還沒見過有哪一個地方可以像這里,可以獨創一門這樣的藝術,并堅持,發揚之今日博大精深,全民投入熱烈程度,可謂曠古絕今。
我少時對這門藝術極度反感,眾人刀光劍影,我避之不及,一回家只會埋頭書海,直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幾年,猛然發現,每年春節回家,與大家格格不入,無話可說,以至于很多人覺得我清高,孤芳自賞,偶然的機緣,我開始試著了解這門藝術,一步步深入后,才明了個中奧妙。
攸縣字牌,共有80張,從一到十,分大小寫,各四張,牌理跟麻將有些許類似,卻又大不相同,三連順為一句話,她的獨特之處就在于二七十也可以為一句話,其他字顏色為墨黑,唯獨二七十為梅紅,此為攸縣字牌的點睛之筆,謂之靈魂所在。
從一開始,兒時的記憶是,80張牌,整齊堆疊在桌中央,四個人,輪流來抓,一人一張,抓齊十四張,籌碼是兩根筷子為二十,再取10根火柴或者折斷整齊的香巴柴(敬香燃盡后的小木條)為十,全部籌碼用完為一掃,給一塊錢,再重新分配籌碼。
為什么稱攸縣字牌為一門藝術,攸縣字牌不僅僅益智,其樂無窮那么簡單,繁榮了一座城,承載一方水土的歷史變遷,并孕育著很多人生的哲理,為人處事,難得糊涂,敢于放棄,勇于挑戰,即是人品修為的過程。
攸縣字牌絕對不是枯燥的群體活動,字牌輕薄飄逸,字體書寫工整大氣,純然一副絕美的墨寶,整個過程中,讓人超越塵世,閑云野鶴般神游三界之外,更讓人津津樂道的那些伴隨出牌打牌,隨口冒出的口頭禪,更是一道別樣的煙火,使得一場牌下來,美不勝收。發第一張牌,莊家正猶豫之際,其他三人便開始大呼:有一打一,無一打十,無一無十打大七。好了,一番惡戰后,當大家都聽牌,就是一番:雞子叫,鴨子叫,各人搶到各人要了。
梅城的梅花,經過千年的流逝,終究湮滅,如今難尋花跡,梅花的氣節流淌在這里的人們的血液中,傲雪怒放,不屈不撓,而梅花獨特的芬芳,則一如人們手中的字牌,筆墨書香,那鮮紅的二七十,告訴世人,這里曾經梅花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