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舞吧,生命!

我們再回顧一下尼采這個偉大的哲學家。

如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日神的話,生活肯定是痛苦的。

我體會尼采的哲學,對我最有啟發的就是人生觀。早一點了解,生活的滋味就早一點品嘗出來,人的那種高雅的部分,你如果也能品嘗出來,那人生真是太美妙了。

不然的話我們看看平常人,似乎那個生活狀態處在很低的一個層次,我們今天是科學的時代,可是今天的科學和過去的科學是一樣的嗎?

一方面今天的科學發展日新月異,從事科學的人員越來越多,方向也是龐雜,可以稱為大科學時代吧,但是人們對科學的品位實際是下降的,這是因為和現代人的組織方式有關系。

過去是科學英雄時代,比如說我是愛因斯坦,那我一個人就能搞起來,我就可以像藝術家那樣天馬行空的去搞,那是追求人生的高度,英雄主義色彩非常強,現在你很難再出現科學英雄了,就包括那些諾貝爾獎得主,每年都評出來一大群,誰還記得他是誰呀。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

我認為和大科學的組織有關系,也就是說,大部分科學家都是被組織起來的,組織起來的形式往往是企業化的,一旦企業化,因為要追求效益,個人的自由度和創造能力往往受制約,如果你把愛因斯坦安排到某個科學所里面當領導,那他就不會思考有高度的問題了,因為屁股決定腦袋。

過去的科學家往往是業余的,甚至不是職業,所以他們充滿新奇和激情,不是為了掙錢,純粹個人愛好,他就是要追求人類的高度的,他是這樣一種追求,你說搞出來的東西能不偉大嗎?

現在的個人淹沒在一個龐大的隊伍之中,這個隊伍其實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這樣一來科學的精神層次就比較低了。

一旦公司化經營,所以很多人的心思都在爭取課題項目,這樣一來,其實是進一步把科學矮化了,我曾經有一個思路,就是所謂的產學研,不要所有科學全部公司化,基礎研究型的,建立國家專項資金不要公司化,生產型的公司化,這樣科研項目容易轉化為生產力。

現在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申請專利名列前茅,轉化率很低,導致很多科學家有了技術成果自己還要去融資,因為資本市場對科技的理解能力也有限,結果很難融資,那就進一步沒法搞科研了,這都是專業化層次比較低的原因。

最著名的就是美國的硅谷,大學,科技,創業,融資,無縫對接,我們現在中國的相關環境制度還差得遠,還需要大力改善啊!

大科學和小科學之間的關系,我們過去理解科學好像很偉大很崇高,現在好像看不出來有英雄主義的東西在里面,因為人在隊伍中的作用被矮化了,成了一個可隨時替換的零件,這是由社會組織,科學的建制所決定的,所有的從業者基本上是一個打工仔的狀態。

我認為這些觀念還是從西方來的,問題的根源還是在西方,之所以照搬照抄到中國不好使了,原因還是一個水土不服,各種文化環境制度的差別,以及對人性的理解,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像尼采這種人,甚至他可以胡說八道,為什么,因為它不受限制,純自由隨便搞,他連大學教授都不干了,后來竟然搞出了驚人的思想,有一點可能還和社會的寬容度有點關系,他在那個環境下就可以那樣搞,在我們這里估計不行,這個文化里面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東西。

像梵高這種人為什么圖畫,畫得這么厲害,這個人太入迷了,到最后把自己的耳朵都割下來了,搞畫能搞成這樣也不容易呀,生前默默無聞,死后大家。

所以他們這批人,叫做死后方生。

我個人的感覺,藝術和科學好多東西都是相通的,因為我本職行業是屬于科學,但是我又對藝術非常的著迷和感興趣,所以這兩者的體驗結合在我身上,那一個人的生活就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了。

有一個俄羅斯的數學家,把龐加的問題解決了,解決了以后直接放到網上,連論文都不寫,一篇都不發表,當沒事一樣,到引起轟動了要給他頒獎了,他拒絕領獎,就像當年的薩特拒絕領諾貝爾獎一樣,他說你們沒有資格給我頒獎,這種人太有個性了,用薩特的話說,這叫做選擇的自由。

你說這個數學家狂吧,但是,你真的沒話可說,他有真本事,他確實有一種超越于常人,超越于人類的地方在里面,尼采就是這樣類型的人。

他不是說他是學哲學系的,科班出身,然后大學里面教授什么評職稱,他不是這樣的,他不需要別人給他身份的認證,他反而認為那些東西不重要,這樣的人反而更有創造力,因為無拘無束,思想自由漫飛。

這個文化界,科學界,藝術界,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這些人都有很強的個人特點,如果沒有這些精神氣質的話,人們也不會如此的尊重他們,正因為他們與眾不同,常人做不到,所以常人才感嘆!

這個就是哲學家的氣質,在哲學史上眾多的哲學家中最有氣質的是斯賓諾莎,他一生清貧,但是他的選擇其實很多的,像當年的德王讓他當科學院院長,這可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威啊,他拒絕了,他忠實于他的哲學。

當然中國的莊子也有類似的情況。他們不是沒有其他選擇,甚至有高官厚祿的吸引,但是他們忠于自己,終于自己的道,你可以把它毀滅把它殺了,但征服不了他的心。

關于尼采,我已經思想的很多了,這樣對我來說就有了一個好的思想基礎,在以后的生活中,對自己的人生體驗也是一個新的認識。

在意志哲學的之后,還有一種生命哲學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以下的幾篇文章將開始談論生命哲學。

何謂生命哲學?

是從19世紀末,以整個人的生命過程作為體驗,在德法等國開始出現的所謂生命哲學家的哲學。

其實嚴格的來說,所有的哲學都是和生命連在一起的,只是不同的哲學家關注生命的某些向度不同而已。

我現在對當今的很多哲學不以為然,就是他們分得太細了,結果很多沒有生命力,就是它不是從你內心里的生命里面突出來的東西,而是干嘛?讀書做功課,邏輯推導,那種東西其實是不接地氣的,和人的內心相關注的東西是脫離的。

像我前面所談到的尼采,他的哲學完全是從內心里發出來的,那生命哲學的意義就出來了,我所要討論的,是狹義一點的生命哲學,就是專門關于生命的哲學。

這是被稱為生命哲學的哲學。

首先我想談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問題,為什么要研究生命?

生命,我認為實際上對今天來說,是被人們遺忘的,一個其實最淺顯最直白,最值得研究的東西,你說你為什么活著?你要活出什么感覺?

你說你搞科學,為什么要搞科學?你說你賺錢,為什么要賺錢?搞完了以后,賺到錢以后,你想干嘛?

我們這一切都是為了什么?一切都是為了生命。

你說你不為了生命,那么,你所干的一切又有何意義呢?

所以我有必要談論一下這個思想,什么叫做生命?

我們面對生命這個概念有兩種理解。

一種理解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什么叫生命?最后還原成細胞,基因的排列組合,這是生命的本質,我們不能說這種理解就是錯誤的,但是如果你這樣理解生命的話,那人的生命和豬的生命有什么差別?

難道只是基因的排列組合里面的不同而已嗎?那研究結果出來了,90%的排列組合都是一樣的,只有10%不一樣。甚至是老鼠的基因也和我們差別不大。

這個里面提出了一個什么概念,就是對于人的生命,究竟是什么?我們難道完全的只是追求這種生物學上所謂的生命嗎?

在生命哲學里面,不是講這個生物性,那就是關于生命的第二種理解,就是賦予生命的本質,以本體論的意義。

比如說我們的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生命,就是說不是關注你的蛋白體核糖核酸是什么,而是要關注于一個活的人,那活的人又是什么?

有時候給一個概念,找到一個確切的定義還是很難的,有時候我們聽到一種人唱歌,說他是用生命在歌唱,什么叫用生命在歌唱,這個生命的概念又在哪兒?

其實生命這個概念是形而上的,這個生命是指的人的精神世界,講的是精神世界的東西。

那么傳統的形而上學,它的中心點是存在,其意義是本體,本質。就是有一個東西存在著,西方哲學的存在主義很強,把人也當作一個東西存在著。

那么生命哲學的關注點是什么?是生成,其意義是過程,是創造。這是一個動態的,不是實體。

生命哲學,具有反科學主義的傾向,主要反對機械論。科學主義站在生機論的基礎上,來批判機械論,企圖為科學提供新的理論基礎。

他又把科學的概念由自然領域,擴大至人文社會領域,我們過去講科學主要是自然科學,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生命哲學影響了我們以后,我們現在的社會經濟等其他學科也放到了科學里面。

這樣,科學的概念擴大到了整個人文領域社會領域,這是生命哲學一些主要的主張。

這里面主要有兩個人物代表。

一個叫狄爾泰,1833年到1911年,出生在德國的萊茵省,早年在巴塞爾大學和基爾大學,作為歷史學家和藝術學家開展了文學與哲學的研究,1882年擔任柏林大學教授,后來他創建了一種生命哲學,被稱為德國現代哲學的鼻祖。

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科學導論》,在這本書里面他提出了研究人文科學的獨特方法論,德國人講精神科學,精神怎么還科學?其實說白了就是人文科學,就是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的。

當我們把生命概念提出來以后,馬上就明白了,我們自然科學的生命研究的是實體型的,比如解剖學,比如諾貝爾獎里面有一個生理學或醫學獎,比如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含量,核糖核酸在人身體上的作用,人的老化等,這個就是研究人的生命的實體。當然重要,這是標準意義上的生命科學。

但是有時候作為一個人來說,不完全是一個實體型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還是有一個精神世界存在著,我前面寫道,為什么有些人感到很幸福,有些人很郁悶?

這就是精神世界里面的,那對這些東西的研究,這就是精神科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人文科學。

人文科學的研究的對象是人和文化,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自然,人文科學所研究的人不是基因上的人,也不是解剖學上的人,而是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的結構。

有人有疑問了,精神世界這個也能研究?是的,可以研究。

精神世界是有,但是你又看不到,你不能說研究它沒有意義,恰恰相反,研究它的意義非常大,因為它關乎于我們每個人的幸福。

這是狄爾泰,一個巨大的人物。精神科學人文科學的概念,就是他首先提出來的。

這個觀念和我們以前搞科學的那些觀念有很大的不同,這個概念提出來以后,很多搞自然科學的反而理解不了了,你怎么搞出來一個精神科學,這個精神在哪兒,怎么研究?

好像抓不住,我搞生物學總有東西可以抓住,精神科學你能抓住什么?如果用實證主義的眼光去看待的話,那確實沒東西。

對精神世界的研究,現在恰恰越時髦了,思想境界品位,這些東西人們開始注意重視了。

所以他提出,生命本體論,人的生命絕對不能從生物性來規定,而應從哲學的高度來看待。

什么叫做哲學的高度?我前面說過所謂哲學,就是愛智的學問,這也是最靠近人的精神世界的學問,為什么好多人說哲學太虛了,太空沒東西,為什么沒東西?因為它太靠近于精神世界了。

那這個生命是什么呢?

生命是有限個體從生到死的體驗的總和,它根植于人類(社會歷史)的生命之中。

我們要注意一下這里面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詞,叫體驗,我這一系列的文章叫以審美的情懷去體驗人生,講的就是這個體驗。

年輕的孩子往往對體驗這兩個字理解的不夠深刻,讀書考試過關畢業,找工作結婚生孩子,好像這一系列就過去了,還沒有感覺人已經變老了,人一到歲數大了以后就會思考,我在做什么?做人究竟是什么滋味?

為什么一些比較大的成年人,他開始對哲學感興趣了,非常年輕的時候往往不容易感興趣,覺得那個太虛,慢慢成熟以后,人的體驗多了以后,他才會發現,哦,原來哲學的東西如此重要。

這就是體驗的概念。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那么科學發展了以后,科學的發展又推動了哲學的繁榮,也就是說科學的巨大成功推動了實證主義與科學主義的發展。 我們今天...
    玩哲閱讀 5,240評論 4 76
  • 文|張瑞 1. 盯著電腦屏幕的眼睛,酸疼,止不住流眼淚,閉上眼,更是火辣辣的。應該很晚了,一抬頭,公司只剩我一個了...
    若爲閱讀 298評論 0 0
  • 夢里 翻江倒海 睜不開眼 一只大黃狗忽然跳出來 大黃狗跑了幾步回頭沖著媽媽笑了笑 這是姥姥去世前一天晚上媽媽做的夢...
    巍琳閱讀 547評論 0 0
  • 開始拉著一根繩子 最終卻拉出一頭大象 你想的太多 做的太少 負了這春光 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是什么 但我們可以控制前...
    孫琬童閱讀 312評論 0 2
  • 黑人跑步特別厲害,但有比他們更快的,那就是時間。 回望即將接近尾聲的2016年,想想我們究竟收獲了什么?事業...
    l小梨子閱讀 24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