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年前,朋友家兒子方才一年級。有次陪他在球場玩,小朋友熱情向我轉述某部動畫片的內容,情節介紹得碎片又離奇,我分不清哪些是原本的內容,哪些是小朋友發揮想象力添油加醋出來的內容。
我的分不清也來自于我的不愿聽,不愿專心聽,這樣的態度讓他的情節介紹更像是自言自語——我反應過來這是他的孤單。
我和另一個朋友說起這個細節,他反問:你小時候是不是也這樣?
這個反問我想了很久,想起很多以為自己已經忘記的事。
在年紀尚小的時候,誰能知道自己孤不孤單呢。至少我是到了12、13歲,才特別希望能有一個姐姐或哥哥,那是一個會在前面引導我的人。
漸漸的獨進了脾氣,便忘掉了這些感受。
舊事重提,是因為老妹決定了要二孩。
在新中國,生孩子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人倫問題,有時政府要求你多生,有時政府命令你少生,到了現在,政府又允許你稍微多生一個。
而每一對家長都知道今天多生一個孩子對自己的家庭是一場賭,賭自己未來許多年得有足夠的精力,足夠的時間,更重要的,足夠的收入!
這對她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可是除了這些經濟賬,生孩子還是一個人基本的人倫權利。
前幾天等電影開場的時候,旁邊一對母子,小朋友相當著急,當媽的相當不急。小朋友有急的理由:別人都去影廳門口檢票了!當媽的也有不急的理由:還排著那么多人,晚點進去又不會沒座位!
被娃催得煩了,媽說了一句:“你急個球啊!”轉念覺得這話不妥,補了一句:“要學會等待。” 可是第二句依然不比第一句高明,她兒子五六歲的樣子,完全沒有人生閱歷的小孩,如何來聽懂這句“要學會等待”?
即便是優秀的父母,也總會有些時刻忘記面前的小孩只是個小孩,成年人那種說話方式,那種提煉總結,他不懂的。
成長中太多事是由體驗學會的,一堆小孩在一起,相互該怎么共處,如何分享,不是靠語言溝通不是靠文字描述來學會的。
另一個緣由,在傳統中文語境中幾乎是個空白。
還保存著“紐約的人”中的一段:
“I’d always wanted children, but I just never met the guy.? So I decided to go to a sperm bank.? I started trying when I was 42, and I had her when I was 45.? People always ask me if it’s hard being a single mother.? I say: ‘Yes.? But not as hard as it would be if I didn’t have her.’”
為最后一句獻上所有的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