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問我歐洲的意大利面跟中國面條有什么關系,是不是親兄弟、或者父子?
額,他們的關系要用歷史大排梳好好梳理才能說清!!!
一、誕生于西域的面條
中國人食用面條有數千多年悠久歷史,但全世界最早的面條并不誕生于古中國,那它從哪來?想知道答案,我們得回到很久很久以前......
距今6000多年前古埃及原始社會已開始種植小麥并以小麥磨粉為食。手磨機將小麥磨碎后發酵成面包用泥造爐烤熟后食用,但泥造爐受熱不均勻致使它們的面包不如歐洲的面包松軟。
在離古埃及東邊不遠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量高加索人生活著于此,本來大家在這里過著安逸的生活,但由于他們不實行計劃生育,人口猛增,為了生存只能向東遷移。
5000多年前,勤勞勇敢的高加索人走了4千多公里,來到當時沙漠化不如今天這般嚴重的新疆。在這片晝夜溫差大、水草豐盈的廣袤疆域,高加索人種植黍、麥,放牧生養。他們除了進食面粉、面包,還用粗糙面粉和黍揉搓成粗細不均勻的條狀物——新疆“拉條子”的祖先 ,也是今天面條的雛形。
今天,在吐魯番博物館還能看到2500年前的面條化石。
二、面條在中國的發揚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與大月氏結盟,這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開端。
張騫出使時帶著100多人,歷時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回來。這次出使,雖沒達到原本目的,但向武帝報告了西域的情況,主要介紹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等等。漢武帝是有遠大抱負的君主,過了幾年,他又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帶回來小麥、面條、大蒜等西域特產。
那時,新疆高昌城成為東西方物質文化的交流中心,到公元前5年高昌城已有大量漢人居住,在這里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融合、衍生。
小麥、面條等進入長安后,豐富多樣的漢烹飪技術對面條進行加工,比如原本圓柱形的面條遇到蒸汽后一拉便能變成扁平的面條等。
三、中國——面條流傳全球的“新心臟”
公元8世紀,長安成為亞歐地區乃至全球一個國際化大都市,跟今天New York差不多。
1271年元時,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四年后達到今中國北京,在中國游歷了17年后回歐洲,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沒有提到“面條”。那意大利面到底怎樣誕生的呢?
在唐朝,各色人種在長安進行貿易交流,西域人拉著駱駝進長安、阿拉伯人中國品嘗面條后,把面條、茶葉、絲綢等穿過沙漠帶回西亞、北非一帶。
公元827年,北非艾格萊卜王朝率領幾萬大軍攻打了靴子意大利的南部——西西里島,并且對其進行200多年的統治。
統治期間,阿拉伯人也把面條帶到西西里,在這里誕生了意大利面。意大利西西里人民成為歐洲最先食用意大利面的人,到12世紀意大利面才從西西里傳至整個意大利。現存于牛津博德利博物館的《一個周游世界的快樂旅程》一書中第一次提到了“Itriya”(意大利面),卻是公元1154年。根據前面的史料,我們可知好吃的意大利竟跟我們的面條有如此深厚的淵源。
回到中亞這邊,我們知道日本人也喜歡吃面條。那他們的面條也是在唐朝帶回去的嗎?不是唐,而是宋朝。
中國宋朝,日本京都圣一大師來開封學習禪宗,后將小麥、面粉、面條等帶回去,直到今天,面條一直是日本寺廟僧人修行獎勵的一種食物。
由上述可以看出小麥和面條并不起源于中國,但其進入中國這個“新心臟”后依憑漢唐文化濃厚的底蘊,面條這一特殊血液從“心”出發,得到了新的豐富、延伸和發展,且從中國面條向東傳至日本、韓國、蒙古,向南傳至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最后,我們回顧一下面條在世界的腳步:
Tips:
1、面條又名面、水面、面條子。面條古稱“湯餅”、“奢面”、“素餅”、“煮餅”、“水引餅”、“不托”等;面條一詞是后來才有的?。
2、傳統中華面條――長壽面。中國人每逢生辰設于宴會最后必吃食品,因面條長長的,寓意長命百歲。古時吃長壽面象征祝福新生男嬰長命百歲,此食俗一直沿襲下來。吃面時要將一整條面一次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夾斷,亦不可以口咬斷之。吃長壽面除寓意長壽外,也代表敬老。
3、“冷淘”,俗稱“冷撈面”、“冰面”。原由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則天所創。據說武媚娘年輕時天姿國色,14歲已被選入宮當才人。因要與青梅竹馬的愛人常劍峰分開,臨進宮前他倆到一面店吃面。因當日天氣炎熱,巧遇當天是媚娘生日,媚娘靈機一動,與老板研制出柔軟可口的“冷淘”,面澆葷菜,清爽可口,味美祛暑。寓意愛情猶在但皇命難違,雖青梅竹馬卻不得不分道揚鑣,因此必須冷卻情感,只不過心存懷念。為了懷念當年情境,后來武則天當上了皇帝,每逢壽辰之日必命御廚烹煮冷淘,直到壽終正寢此習都并未曾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