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畫像即用戶信息標簽化,完美地抽象出一個用戶的信息全貌,
可以看作企業應用大數據的根基。
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都在提自己的用戶畫像,
因為打造出了用戶畫像,一定意義上代表了解自己的用戶群體,理解了用戶的需求,從而可以在市場上占盡優勢。
用戶畫像也是每個搞數據的人追求的核心的東西,
我也如此,世上最難的事,莫過于懂人自己吧,
而用戶畫像卻是要把人的特征用數據標簽的形式表達出來。
不過不僅只是把用戶畫像標簽全部呈現出來就可以了!
如果只做到這一步,那就不用在行業里混了。
下一步就是對于不同標簽的群體所對應的運營場景方案,同樣也是核心,所以這就是所謂的營銷云產品。
目前國內大多企業的對自身用戶畫像的打造都難言成功,因為數據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用戶畫像的潛力,
各類行業的數據采集、建模等層面僅僅是蜻蜓點水,深度不足,多渠道數據來源無法識別,廣度不夠。
所以服務各大企業的to B軟件商,成功的首要解決的難題是在不同渠道來源的數據,將人的多個數字身份識別為一個可聯系到的用戶。
我之前做過的產品中,最多實現了可識別用戶的五種數字身份,
包含會員身份、微信公眾號粉絲身份、收貨人身份、網站訪客身份、以及系統內的身份。
有的人也許會說這已經做的不錯了,
但即使這樣,我還是覺得在人的各類行為中,這些數據也僅占到極小極小部分,
在工業、醫療、化學、心理、基因等更多領域,基于數據來刻畫用戶剛剛起步。
用戶畫像涉及人的數字化描述,也就互聯網、云計算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才讓人類有了大規模采集數據的可能。
所以目前國內真正讓用戶畫像發揮出價值的,卻僅僅是互聯網企業,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的用戶畫像系統化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類。
其他行業對于自身用戶的了解和互動,只存在于企業內少數具有洞察力人的認知中,
無法被結構化產品所大規模應用起來。
所以我想寫下文字,我的社交圈雖有局限,但文字可傳播的更遠,讓用戶畫像產品化的一些知識可傳播到各行各業發揮出價值。
有價值的用戶畫像要以業務場景為導向思考,離開了場景思考的標簽,其實是離開了水的魚。
為什么這么說呢,例子太多了,我們有個蛋糕企業客戶,想要“未來30日有親友生日”這個標簽。
希望通過這個標簽達到的目的是,比如今年你過生日,我給你買了一個蛋糕,然后明年你快過生日的時候,系統就提醒我應該再買蛋糕了。
大多數技術型產品經理在設計系統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簡單粗暴了。
但是如果用場景來思考一下,
你是被提醒人本人,
到了第二年,
這家蛋糕店僅僅只是再提醒你該給某人買蛋糕了,
換句話說,給折扣優惠或許你會考慮再買,
如果什么都沒有,
很有可能覺得很騷擾,
恰巧碰到你心情不好當天,索性把這家店拉黑都有可能。
所以在設計關于復購類的運營場景,又要跳到運營者的角度思考,
運營者通過產品在預置活動策略的時候,
系統要有推薦優化運營策略,
因為生日二次購買,提示運營者贈送禮品,折扣、贈送一個其他口味試吃的小蛋糕,或者限量版、升級版本的生日皇冠帽子等等。
客戶標簽建設之初會涉及到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問題,先建標簽還是先拿需求一直是BI糾結的事情。
很多產品經理調研的時候都會問企業業務人員場景如何,
有些業務人員說只能說個大概,
產品經理往往不能理解其中精髓,
有的產品經理更是想當然了,連調研都浮皮了了結束,
憑著自己的認知去設計人家的業務系統,
對于垂直行業不熟悉,導致了標簽系統很難有商業價值。
說到這里我想起來運營型產品經理和技術型產品經理的的區別了,
如果產品經理懂企業經營的話,會好很多,
如果一開始不懂,那么就保有開放的心態,去多溝通,和業務人員多泡在一起,
因為僅僅只是問那么幾句的話,是問不出來個所以然來的,
調研時間不能短。
梳理好業務場景和需求后,
建立標簽體系,產品結構化設計、拆分用戶故事、流程圖、原型等等,
這些產品設計的基本功我可以后續文章中細說。
建立標簽體系時,
有一個重點,
如果有足夠開發資源的話,最好建設兩套標簽體系,
一套是支撐初始化運營的基礎體系,
第二套是支撐后續源源不斷的動態自定義標簽體系。
這樣也可以為建設機器學習算法系統做好鋪墊。
設計產品結構化的時候,
產品經理常常容易陷入到一種深淵不可自拔,
總是希望自己設計的業務體系可以方方面面都能顧及到,
對于這一點,雖然可以理解,
但要提醒自己不要糾結,
要訓練自己抓住主要矛盾,
不然幾千個分類也搞不定,項目延期也會很嚴重,
而且產品研發最怕的就是慢,時間一慢下來,團隊就會不穩定,產品質量自然也不好保證。
比如,用戶畫像的分類管理,
沒有哪個企業能說自己的分類體系是最科學的,
所以從使用角度講,
分為基本和常用即可,
例如基本按照用戶屬性、RFM模型分,其它可以用戶自定義按照日常使用分類。
注:本文圖片均來源自有產品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