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有很多80后90后的年輕人吐槽找不到真愛,說現在有的女孩很現實,沒房沒車就不處對象。身為60后70后的父輩們也是經常說道他們那個年代不看重這些外在物質,哪像現在沒個幾十萬估計連婚都結不了。為什么出現這個局面,難道只是因為時代變了那么簡單嗎,為什么這種現象集中發生在80后和90后身上?
中國在80年代正式實行改革開放,這時候基于經濟全球化和國外文化思潮的涌進,80后從一出生就接觸到新鮮事物和國外先進的市場經濟思想,父輩們固守的一些傳統思想也在逐漸發生改變,對80后90后的教育開始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慢慢過渡到市場經濟,在1992年正式確立中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不同經濟環境下最直白的感受就是服裝,以前清一色的綠軍裝、藍衣服,到了80年代五顏六色,人們對于美的追求發生根本性變化,生活中的流行元素日益豐富起來,80后90后基本上就是在這種“花花世界”和相對富足的經濟環境下成長起來,所以高生活品質就成為這一代人的普遍追求??赡苡腥艘獑柫?0后90后找不到真愛和市場經濟有什么關系呢,為什么國外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就沒有中國這種特色現象呢?
“市場經濟是一種商品交換的經濟,在市場上,商品交換的雙方只能交換屬于自己的產品。同樣,合作也必須搞清楚自己擁有的資源”。市場上,商品是個天生的“平等派”,交換雙方“只有通過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他們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
市場得以存在,交換得以進行的前提就是需要有 “產權”、“平等”、“自由”等要素,否則交換將無法進行,市場也將不再存在。市場之所以能存在和發展,必然有保護這種“產權”、“平等”和“自由”的制度做基礎,市場上形成的這些制度普遍化時,市場經濟便產生了。?
市場經濟的本質并不在于“市場”和它的“機制”與“功能”,而是與“私有”、“契約”、“獨立”相對應的“產權”、“平等”、“自由”等具有鮮明價值判斷特性的行為規范性質的制度,是建立一種通向文明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主張和追求。市場經濟是自由的經濟、平等的經濟、產權明晰的文明經濟,是市場交換規則普遍化的經濟形態。
市場經濟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私有化,“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想要得到一件產品的所有權就必須通過購買、交換的方式等額獲得,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歸屬就是這么明確和現實。再加上產品本身具有交易屬性,而貫穿始終的媒介就是貨幣,這樣人們追求的生活品質就離不開錢,過度追求金錢的價值和依賴金錢帶來的滿足感很容易讓人性的丑態暴露出來,另外金錢的價值觀扭曲是造成當下愛情觀畸形的一個重要原因。
像“寧愿坐在寶馬里路,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車上笑”沒有什么對錯之分,追求物質上的滿足是每個人都渴望的,區別就在于這些人把物質上的滿足當成自己精神上的唯一追求。
大家可能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吧,一個美女服務員想嫁富豪,所以在網上發了一個帖子,一位溫州老板看過回復說: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我的財產會增值,而你的美貌卻會貶值,如果跟你交易,為了養你還會讓我的財產減少,而你卻不會為我帶來任何的財產增長。所以,對于一件貶值的商品,最明智的選擇是租賃,而不是購入,更不宜長期持有——也就是你想要的婚姻。在這里美女服務員很現實,但這位溫州老板更現實,雙方都試著把愛情當成一次交易,看對方能提供什么,以及交易是否劃算,這就是市場經濟下最典型的交易特征,如果在計劃經濟時代估計也不會有此番對話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看到外國女孩嫁給中國男孩要房要車要存款,喜歡一個人就是那么簡單直接,這是因為國外市場經濟已經近百年歷史了,祖祖輩輩在一個特定經濟環境下生活了幾代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文化和性格。
不會像我們的80后90后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成長起來的,在這種體制落差下追求的愛情往往有著時代特色,對愛情的考量會更多注重一點物質因素。他們的愛情里既沒有計劃經濟時代那種含蓄,也沒有市場經濟時代那種率真,當前的現象就是最好的解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公眾號: cjlm2015
閱讀原文:http://cjlm2015.lofter.com/post/1e4503c1_c04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