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莫小北
我們都不善良,尤其是在愛情里,因為我們每每想起記憶里的那個人,一切關于他(她)的好,他對你所付出的一切,都印證了你現在的愛情旅途不那么美滿。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很深情,后來才發現,所有的深情,在當時都是義無反顧的“薄情寡義”。所以每當你不遇良人,你都要把記憶深處的那個人再“挖”出來,強行燃燒回憶取暖,那不是愛,那只是太過愛自己,然后你會心心念念,嘮叨他的好,念著那些歲月,念著那些過往,只是一切回不了頭。如果你真愛過記憶里那個人,就放了他,別再用回憶“消費”他了,好嗎?
——題記
時間的繩索,將我們拼命拉扯,于是我們漸漸在愛情這條路上,變得“你不像你,我不像我,原來我們都不是什么好東西。”這是長久以來,我對觀察的愛情的想法。
愛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是不是我們每一個人在踏入婚姻之后,夜里躺在床上的時候,都有過“同床異夢”,都有過“如果”,是不是不再強行給自己“灌雞湯”,就找不到純粹的愛情,看不出婚姻的本質。找不到那個真正愛自己本來面目的那個人。
那個沒有“美化”的自己,那個沒有“磨皮”的自己,你愛嗎?如果你失去這一切,究竟會有幾個人愛那個破碎的自己,估計沒有幾個人,估計你的世界會對人性突然“崩塌”,最終你不得不承認,你要學會自己愛自己。
那每一個你討厭的,厭煩的,恨不得拼命快點按“快進鍵”的歲月,在往后某個時刻回憶起來,你都會感慨萬分,懷念萬分。因為一定會有一些真摯的東西伴隨著你,而那些東西,那些真誠的人,都被當時的心里“痛苦”,掩蓋掉了。因為你看到了真實的愛,卻不喜歡看到狼狽的自己。因為我們都是“高自尊”動物。
還記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姐姐聊天,她是心理學“博士”,她說現在的人都有“三高”特征,“高自尊,高欲望,高目標”,這都源于內心那個自卑的自己,或者太過自負的自己,而這兩者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我們總是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別人做到;自己沒有的,希望對方擁有;我們總是不斷對別人要求,卻往往忘了把那個時間和精力用來要求自己。因為要求別人顯得多少不費“吹灰之力”,要求自己有些“難以啟齒”和“無暇顧及”。于是你的額頭裝上了“放大鏡”或者“顯微鏡”,無限放大對方錯誤,而對自己無限放大自身的完美,于是所有人都虧欠你的,周圍的人際關系很緊張,你進入了“親密關系的死循環”。
有時候,我常常會想,是否會有真正的“完美戀人”,后來發現“完美”這個詞是不存在的,真正的完美應該是“不完美才完美”。只是我們要走過多少路,錯過多少人,遇過多少事,才會明白。
于是,我決定不再苛責每一段相處的關系,盡力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至于其他的,那是別人的事,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別人的事,是長大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