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秧的大眼睛一眨,一顆顆淚水就順著臉頰滑落;
天闊嘴角上揚,皺起來眉頭想著怎樣逗秧秧開心;
姐姐暖暖的微笑,沒有聲音的世界也很美好......
重溫了一遍《聽說》,每看一遍,都有一種美好縈繞心底,美好來自秧秧的大眼睛,來自來自天闊的癡情,來自秧秧對天闊說:我每想你一次,就往水鳥里投一個硬幣,后來水鳥就有了那么多的兄弟姐妹;來自天闊說給秧秧的話:我想讓你聽見下雨的聲音,因為那是思念的聲音。
就像這部電影的名字一樣,導演用畫面輕輕訴說,我便認認真真聽說了一個酸酸甜甜的美麗故事,當然,我也聽說現實中沒有這樣的故事。
假的便假的吧,起碼是給人一些美好,畢竟生活已經很艱難了不是?
臺灣的電影總是能以一種小清新的視角呈現一些關于青春的美好,從《藍色大門》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再到《聽說》,畫面一路小清新過來。
比如秧秧做街頭藝人,扮灰姑娘,裝扮就那么清新、美好:紫灰色的頭發,紫灰色的衣服,紫灰色的鞋子,在紫灰色的精致面龐上嵌著一雙烏黑烏黑的大眼睛,一眨不眨看著來來往往的路人。當丟下一枚硬幣時,伴著手風琴,紫灰色的石像翩翩起舞,如同音樂盒上的小仙女盈盈舞動,再伴以天闊在旁絮絮表達著對秧秧的思念,唯美的畫面無關聽覺,用眼睛來看,用心來感受就好。
再比如天闊看著秧秧吃便當的畫面,秧秧和姐姐看水鳥的畫面,天闊騎著機車載秧秧回家的畫面,導演把畫面拍的甜甜的,暖暖的,清新,有愛,就像初戀的味道。
除了畫面的清新感,秧秧與天闊手舞足蹈的手語讓人很是喜歡,記得以前看一部美劇,講到西班牙語的學習時,那個老師也邊手舞足蹈,邊授課,好像單單用音符不能表達出要講明白的意思,有一種很讓人捉急的趕腳。
后來,看了《聽說》才明白,或許聽不到這個世界也不是一件那么遺憾的事,語言是蒼白的,充滿表現力的手語更能感染人,更美好。
想必導演一定是用了很大的功夫來拍手語,只留了很少的時間來編臺詞吧,因為臺詞簡單到這樣:
“那個女孩子雖然聽不見,可是她很努力,很樂觀,很可愛,很活潑,很孝順,很親切,很善良,對姐姐很好,對大家都很好啊?!?/p>
臺詞不需要很復雜,秧秧已經手舞足蹈地征服到了觀眾,對白就這么簡單就好了,有些美好根本不需要去解釋,因為美好很簡單。
在電影的最后,當秧秧開口時,天闊的爸爸很奇怪的問:既然你們之前都不說話,那怎么談的戀愛呢?秧秧說:我們不是用談的,我們是用比的!
其實,愛情跟夢想都是很奇妙的事情,不用聽不用說也不用被翻譯,就能感受到它。
作為一只單身汪,看這樣的故事是比較虐心的,那份美好對單身汪來說似乎觸不可及,因為他們說世界那么大,在那么大的世界里找到一個你喜歡的,恰恰也喜歡你的人,哪有那么容易。但期望一下也好,沒準哪天便會遇到一個簡簡單單的不要求你有大志向的人,TA吃你做的便當會甜甜地笑,而你又恰好喜歡看TA的微笑。
再多設想一下,或許有一天,一個梳著羊角辮的小女孩問:爸爸媽媽,你們當時是怎么談戀愛的呢?
如果你能回答:我們不是用談的,我們是用感受的!
那該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