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一樣東西的存在,我們都會給它賦予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往往是隨著我們的年齡、認知和經驗而發生改變的。
就好像我們小時候不知道蛋糕是面粉做的,飯是由米做成的一樣。長大之后,這些不過是人人皆知一個常識而已。
小時候,我們看到“蛋糕”就是一個真相,一個現實,長大之后,我們知道真相中真相是:蛋糕不是蛋糕,它只是面粉的發醇物;飯不是飯,它只是把米的通過蒸煮而變成的一種食物。
絕對意義的真相和現實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個時刻被刷新的認知和經驗。
而所謂的現實更多只是主觀世界的一個反映,就像書中所說的:“我可能知曉的唯一實相是當下我所感知和體驗的世界。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種真實的世界。”
有人把這些認知和經驗比喻成一塊濾鏡,每個人的濾鏡的厚度都是不一樣的。當我們戴著這副獨一無二的濾鏡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看到的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通常,我們就把這個所看到的世界認定為是“現實”、“真相”,甚至“命運?!?/p>
但偏偏,我們會根據主觀世界的反映來做出我們的行為,所以就會產生各式各樣不同的觀點和沖突,就像最近熱播的《奇葩說》一樣,只不過無數個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和爭辯。
今天看了儲殷教授和佳凝進行辯論,從選題時,佳凝就說我不看題目,就針對人,之所以選儲殷教授為對手,是因為他與馬薇薇的一次爭論讓她很不爽。于是她企圖去改變對方的認知和固執。
整場辯論中,她都帶著很強烈地個人情緒對打這場辯論,哪怕到最后輸掉離場時,她始終認為她所說的每一句都是對的,她無悔,因為做到更好的自己。
可以看出,佳凝一直深深地活在自己的價值觀里,認為自己所看到的,所認為的,就是真實的儲殷教授(哪怕僅僅是因為一次辯論),而死死地守著這個認知,死撐到死。
從選題開始,儲殷教授其實無數次作出讓步,甚至有降低姿態求和的舉動,可是佳凝都不為所動,站在自己的立場里,認為所有跟自己對立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那我們就沒有可能看到每個人都能接受的真實的世界嗎?我們想看到實相和現實,就像我們假設世界是和平的一樣。到那一天,所以的觀點都被統一,所有的價值觀都被認可,沒有沖突,也沒有戰爭,那些可能的實相和現實才會得以呈現??墒?,就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凡事都有兩面,這些實相和真相是可以成為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一個推動力,讓我們能夠探索到更加的未知和可能。所以我們要勇于跳出已知,去探索新的未知,才能接觸到更多的真相和現實。
比如,在溝通中,我愿意站在你的立場去理解你,我接納你與我的不一樣,接納你的不完美,我雖然覺得我比你有道理,但我覺得你也很不錯;我可以從你的角度去看到事物更獨特的一面,并不斷拓展自己。就像書中所說:我們要做到的不是“我關心你是因為你和我是一樣的人”,而是“我珍視和珍愛你因為你跟我的不同?!?/b>
在我看來,真正的實相和真相是不存在的,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的人格,所以我們也不要去苛求能完全得到他人的認同,去證明我們看到的都是真實的,而是時刻保持好奇之心,嘗試更多的可能。這樣,才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真相,越靠近更客觀、更全面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