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特稿】中國藝術大師豐子愷先生被稱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他筆下的世界永遠是那么的優美、素凈、恬淡,無論身在何處,他總能捕捉到愛與詩意,筆下流出的是不變的慈悲和仁愛。尤其對兒童的熱愛,崇拜兒童,描寫兒童,謳歌兒童,在這些方面,恐怕至今沒有誰能與他比肩了。
熱愛孩子,是豐子愷創作兒童漫畫、寫作兒童故事的主要動機。
他在《子愷漫畫選》一書的自序中回憶往事時說:“我同一般青年父親一樣,疼愛我的孩子。我真心地愛他們,他們笑了,我覺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們哭了,我覺得比我自己哭更悲傷;他們吃東西,我覺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們跌一跤,我覺得比我自己跌一跤更痛……”正因為豐子愷熱愛孩子,并懂得兒童的情趣,所以他用漫畫來表現兒童生活的插圖,深受小朋友讀者群體的喜愛。
豐子愷幼女豐一吟在《夢回緣緣堂·豐子愷》中說:“父親常常‘設身處地’地體驗孩子們的生活。他發現兒童是世間最富有靈氣的人,在兒童身上看不到成人中的虛偽、丑惡。成了兒童的崇拜者,描寫兒童,謳歌兒童。”
豐子愷對兒童的影響力,主要來自兩方面:兒童刊物和中小學生的國語教科書。
據統計,1937年上海出版的雜志共320種,其中兒童雜志約十四種,兒童刊物的出版達到了鼎盛的時期。豐子愷為眾多書局特別是出版兒童讀物的開明書局從事裝幀美術工作,給最具影響力的兒童刊物《小朋友》等雜志畫插圖,他的兒童漫畫風格頗為盛行。
豐子愷最大的影響力則來自中小學生的國語教科書。1932年由葉圣陶主編、開明書店發行的《國語課本》。
里面的文字和插圖便是由豐子愷書寫和繪制的。為了能方便兒童閱讀學習,這本教科書在整體設計上,豐子愷選擇了一種符合兒童的閱讀習慣與生活情趣的風格,即文字采用毛筆書寫的大號字,插圖用簡練的漫畫筆法,勾勒出寓教于樂的畫面。
而在文字與插圖的編排上,豐子愷也煞費苦心,有別于一般教科書與兒童讀物圖文相分離的編排方式,每一行文字的位置、長短由頁面上插圖所占的空間決定,頁面上文字的安排方式就像是國畫上的題跋,只在畫面空余的地方書寫文字,插圖與文字構成了一個畫面的整體,葉圣陶稱贊這套課本是“詩詞和畫的結合”。這種巧妙的編排方式,深受歡迎,先后印行四十余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