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 薦書

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你這人無趣得緊。”

這是我一個朋友說我的,到現在我還記得。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立馬就展開讀起來。

前言開篇就吸引了我:

“如何成為有趣的人”包含兩層意思:

  1. 如何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個有趣的人?
  2. 如何讓自己覺得活著挺有趣?

看了這個我恍然大悟,原來,有趣有兩個視角,我自己認為活著挺有趣,但如果不呈現出來給別人看到,別人就會覺得我無趣。

可是怎么樣才能讓別人覺得有趣呢?只好一點一點來翻書了。

第1章 有趣是一場令人愉悅的意外

1)四類事情和無聊

作者根據付出和回報兩個維度,把事情分成四類:

  • 高付出高回報:稱之為“正事”。
  • 低付出低回報:稱之為“消遣”。
  • 高付出低回報:稱之為“倒霉”。
  • 低付出高回報:稱之為“幸運”。

當一個人覺得一件事回報大于付出,就會選擇去做。

當一個人既不愿意為“正事”付出太多,又嫌棄“消遣”回報太少時,一種困惑、迷茫、猶疑、不悅的感覺就出來了,我們稱之為——無聊。

2)有趣的人

自己覺得自己有趣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你只有一個自我視角,只要你明確自己想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就容易得(自己覺得自己)有趣。

但是在他人的視角中,想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就比較麻煩,要符合三點:

  1. 讓人意外。即別人認為你本應如此,而你不是。
  2. 讓人愉悅。即你帶給別人的是愉快的意外感。如果你帶給別人不快的意外,只會讓國人覺得憤怒。
  3. 無關功利且與人無傷。必須包含非功利的愉悅點。

3)觀察和想象

作者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看法,讓我覺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你對某個人的觀察,超出了你對他的預判,就會覺得他有趣。(當然這種觀察超出預期,要在令人愉悅的方向)

要做到“觀察”超出“預判”,只有兩個辦法:

  1. 優化自己的觀察
  2. 降低對方的預期。

第 2 章 在柴米油鹽中守護詩和遠方

當下和遠方并非割裂,而是連續的弦上的兩個端點。

你觀察世界的方式,會影響你對日常事物的感覺。

比如披薩,它到底是不是大餅呢?就和你腦子里的“范式”有關。不同的“范式”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帶給你不同的心情。比如你覺得披薩就是個大餅還賣那么貴,吃的時候心里就不會愉悅,這樣的吃飯也很無趣。

詩意和審美有關。

很多時候審美又和優越感有關,優越感又和時代發展有關,時代發展變化萬千,所以審美標準也就復雜多變。比如楚王好細腰,唐王寵胖妃,清代女子多裹腳。

要站在審美標準最前線,有兩個辦法:

  1. 服從大眾審美,做“變化的美”的跟隨者
  2. 創造先鋒審美,做“不變的沒”的創造者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生活在別處,是因為我們不會玩兒,或者在此時此刻不會兒玩,得到別處與找些刺激,讓外在環境的變化刺激我們,讓自己有反應,有愉悅。但實際上呢,應該向“城會玩”的人學學,應該多多發現生活中的美。因為,往往你的此時此地,就是別的遠方和詩意,只是我們習而不察。

第 3 章 興趣是天生的,無聊是被逼的

1)好奇心重塑

保持好奇心,是有趣的前提。

好奇心引發求知欲,求知欲有一個特點:對求知欲的滿足不會終結這個欲望,只會把欲望擴大。

當你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時,你的經歷就會更有趣。

比如你到兵馬俑,如果沒有好奇心,就往往是跟著人流漂移,看看泥傭完事兒大吉;如果有好奇心,你就會琢磨,這些兵傭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有的是彩色,為什么長平之戰秦軍能以少量兵力圍死趙軍,這些坑,是怎么發現的,怎么挖掘的,類似這些,都能引發你去探索,就會覺得,哇哦,來一趟兵馬俑,果真值!

2)越長大越無聊

童年的玩樂嬉戲,少年時代的運動和戀愛,大學里廣泛交游,然后工作,他的生命就像被大頭釘釘在了寫字桌上,無休止的文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文件如潮水般周而往復……

這就是大多數人的人生吧:越長大越無聊。

無用之用,方才有趣。但我們長大的過程,卻是不斷讓自己變得有用,不斷削減無用東西的過程,到最后,我們成了能夠勝任分工合作的螺絲釘,卻也因此變得無聊。

3)視角陌生化

當日常生活成為習慣,當生活成為一種慣性,不再是“我在做事”而是“事情在推著我”,就無法給“有趣”這種體驗留下足夠的空間。

而要想讓生活重新變得有趣,就要讓這個習以為常的世界陌生化:

  • 形式的陌生化。比如大家都用碗蒸米飯,那用菠蘿盛米飯來蒸,就比較有趣;比如孩子每年生日你都自己給她買個禮物,那今年你給她100塊,讓她自己來買,對她來講就比較有趣。
  • 觀念的陌生化。我們有很多習以為常的關鍵,比如會覺得“不自食其力的人可鄙”,但實際上呢,不一定如此。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拒絕千禧年難題獎和100萬美元獎金,拒絕菲爾茲獎,拒絕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重金邀請,選擇啃老,靠他母親每月約合30英鎊的退休金生活。你說他可鄙嗎?

當我們遇到司空見慣的觀念,遇到熟視無睹的社會現象,若能像第一次看到時一樣,多想一想為什么,多琢磨下其中是否別有隱情,多多少少就能發現一點“意外”。

第 4 章 “有趣”是一種技能

有趣是一種技能,可以習得。

我們可以從 5 個維度來讓自己變得有趣,掌握有趣這種技能:

  • 信息儲備能力
  • 信息管理能力
  • 感知能力
  • 鑒賞能力
  • 嚴謹的想象力

1)信息儲備的能力

無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你知道的有效信息越多,你的選擇余地就越大;你的知識儲備越廣,你的思想就越自由。知識儲備,是構建精神世界的基石。

知識儲備主要有三種渠道:歷練、閱讀和交友。

歷練分兩個時期:

  • 青少年期的“歷練”受家庭環境影響較大,靠的是投胎技術
  • 成年后的“歷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選擇

歷練需要日常實踐,不能停留在“知道”層面,要多多嘗試,真正去體驗。把重復的日子投入到不重復的實踐中,人生體驗會增加得更有效率。

閱讀是獲取知識面的最經濟的辦法,沒有之一。

要避免碎片化的信息,即便時間被快節奏生活和智能設備分割得碎片化,也要用主題閱讀來統領碎片化時間。知識唯有相互連接,才有更大的價值無數散點不成面,不系統,意義不大。

要避免重復性閱讀,即讀那些統一模式的文章或圖書,比如武俠小說的奧特曼模式,比如網絡愛情小說的超級瑪麗模式,這些模式寫成的小說,雖然有幾百萬字,但信息量不大,讀之知識儲備效率太低。

交朋友是獲得知識儲備的極佳渠道。一個優秀的人成為你的朋友,會把他見過的風景,他了解的知識,他親身經歷的體驗都分享給你,這些寶貴的信息會大大擴充你的知識面。和閱讀相比,交友獲得的信息是經人把關過的,質量更高,內容也更有保障。

2) 信息管理能力

你要學會管理你的信息,把它們連接起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你的知識體系可以很廣,博學多才;也可以很深,術有專攻。

3)感知能力

王小圈說,真正的強大應該是“我什么都感知得到,可是我不為所動”,即又敏感又強壯。

常見的感知類型有三種:

  • 感官感知
  • 情緒感知
  • 語言感知

像能分辨香臭、咸淡、酸甜苦辣,都是感官感知。能感覺到風中的雨氣和土腥味,,能感覺到不同紅燒肉肥膩的細微差別,也是感官感知。感官感知可以慢慢培養鍛煉,《滿漢全席》中鐘鎮濤飾演的廖杰,就曾失去對細微味道的感知,后來經過秘法調制又恢復了,這就是感官感知能力練習的速成版。

我們常說的沒眼色、不會看臉色,都是指情緒感知能力差,明明別人已經不高興了、生氣了、憤怒了,自己還不知道,還在那里喋喋不休或者火上澆油。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得多多觀察才可以慢慢感知到別人在言談舉止中流露出的情緒。如果自己不會觀察,那就看看別人怎么觀察的吧。或者看看諸如《微表情:如何識別他人臉面真假》、《FBI 教你讀心術》之類的書籍,也可以看王家衛的名作《重慶森林》作為練習,看看那里面人物的情緒微瀾。

語言感知比較難搞,有時你要準確——比如你描述一種布料的材質、顏色、樣式,有時又要模糊,比如兩個人搞曖昧,就要言傳意會暗香浮動。所以語言感知能力本身也需要在不同場景中來針對性的練習、琢磨。

4) 鑒賞能力

就是品味或者格調吧。比如說像王國維這種大牛,能品出來各種詩詞的好壞了,還能說出一二三,比如像金圣嘆的點評,常常讓人擊節嘆賞,這就是鑒賞能力了,就是品味了。

鑒賞能力是可以慢慢培養的,你按照一定的脈絡去學習特定領域的作品,慢慢就能體味出細微處的不同來。

王小圈舉了紅樓夢中黛玉教香菱學詩的段子,很有參考意義:

“……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度李青蓮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劉、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5) 想象力

你有天馬行空又邏輯自洽的想象力,足以讓人覺得你有趣。

所謂想象力,是基于已知信息的截取、拼接、重組信息的能力。

想象力的重點在于兩點:

  • 截取什么樣的信息組裝,這決定了想象力的廣度。
  • 如果有邏輯地自洽地將信息組裝,這決定了想象力的深度。

越多知識,越多想象。當你真正對知識感興趣并不斷探索時,豐富扎實的知識結構會構成想象力堅實的骨架。

《思考致富》中將想象力分為綜合性想象力和創造性想象力。本書作者給出的想象力定義,可對應到綜合性想象力。

第 5 章 有趣是一種態度

這章講了同理心、個人特質、自嘲、情緒溝通等能讓我們變得有趣的“態度”。上一章所講的技能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而態度只需要認同,所以,它們可能更容易一些?

1)同理心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深入或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興許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學者 Rogers 描述同理心具有三個成分:

  1. 情感的:感同身受他人的情緒和感受。
  2. 認識的:正確了解他人的情緒和感受。
  3. 溝通的:正確傳達對這種情緒和感受的了解。

實際生活中,同理心很難做到,因為下列原因:

  • 尺度差異
  • 信息缺乏
  • 知識詛咒

具體看書吧,不展開了。

2)個人特質

個人特質簡單說就是“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比如:

  • 有愛好,有特長;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 有特點,有辨識度。
  • 有缺陷,無傷大雅。

3)自嘲

自嘲分兩種:

  • 示好,比如別人考了70不高興,你說我才考了68呢。
  • 自保,比如加班狗,程序猿,搬磚

看看郭德綱和于謙的相聲,可以學自嘲。

4)情緒溝通

做好三件事:

  • 贊美:一針見血,夸到點子上。
  • 傾聽:初級的是情緒垃圾桶,在場就成;真正的傾聽是心領神會還能情感反饋。
  • 反駁:有主見有建設性的反駁,不為反駁而反駁。

第 6 章 有趣需要變現

這章教你怎么真實、低調、多樣化地秀曬炫。

送你八字真言:體會、觀察、實踐、反思。

第 7 章 終極有趣——精神世界的創造與維護

這章重申一個關鍵點:自己活著有趣,是別人認為你有趣的基石。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要創造和維護你自己的精神世界,先讓自己有趣的活著,然后再考慮如何讓別人覺得你有趣吧。

這章的結尾有兩段話,我很喜歡,錄在此處與君共勉:

有趣的人,他有自己的世界,他不是走進你的世界,而是為你打開一扇窗去參觀他的世界。或許他的世界讓你感到驚訝,甚至不認同。但經歷一段時間的磨合以后,你開始理解欣賞他的世界,從此你與他彼此都擁有了兩個世界。

所以,首先,你要有一個自己的世界,完全屬于自己的穩固的世界。你敞開世界歡迎別人來游走參觀,參觀者可以是路人親友,可是古賢先哲。你自己則每日在這個世界里修修補補自得其樂,有時候也會自己給自己刮一場龍卷風,放一把火,讓一切推倒重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報備】 Alen, 周末好,7-16日,我需要陸續出差處理大學生集訓、校招補招和印度總經理班交付的事宜,擔心...
    Grace的裂變閱讀 227評論 0 0
  • 18.1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紂王昏亂殘暴,微子便離開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隸...
    共剪西窗燭閱讀 2,324評論 0 0
  • 當我有一天 站在空曠的田野間 我會閉上雙眼 當我有一天 站在遼闊的星空下 我會停止思念 當我有一天 站在你的面前 ...
    一凡SU閱讀 202評論 3 1
  • 2017.2.9 要減肥了。年前年后胖了25斤……我自己都驚呆了!朋友太多也不是件好事,什么酒場都要叫上我…… 年...
    丶青木閱讀 18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