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這是我#反思2017#系列的第四篇文章,#反思2017#是在這一輪三十天寫作營給自己訂的主題,希望能夠通過每日至少1000字,探尋已經固化在自己心中已久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找到深層次的原因,并一個個予以解決。
同時,正好在之前學了引導力一階的相關課程,故這個系列的文章都會按照ORID的層次和架構來展開,嘗試通過一個個問題與自己對話,探尋與反思。如有絮叨,還望見諒。
最近經常陷入“我好像真的不夠努力”的自責感里。這種感覺自從幾年前來北京后慢慢發酵,感受越來越強烈。
你在什么時候容易有這樣的感覺?
拿昨天來說,因為昨天晚上有培訓需要跟,本來應該九點結束,但同學和老師聊HIGH了到快十點半才把老師送走,收拾收拾到家差不多十一點了,但給自己的任務中還有一個大青蛙沒有做完。感覺身體被掏空后,稍微躺了一會兒,洗漱,泡腳,寫效率手冊,發微博,等到睡覺就十二點多了。
我其實是個對睡眠數量和質量要求很高的人,昨天中午因為有會沒來得及在桌上趴一會兒,晚上又睡得晚,偏偏早上想著一定要把這篇文章寫了于是還強迫自己七點起床。帶著滿滿的起床氣和“我真的好累啊”的抱怨以及“好像我還挺努力”的意志力的優越感,在馬桶刷微博和朋友圈。看到了如下這幾條:
那種“你看他們都好努力啊!我怎么這么不努力“的感覺就又起來了。
能詳細描述一下這種感覺么?
第一反應自然是——“天啊!我的朋友圈里都是些什么人啊……”
但這種感覺轉瞬即逝,接下啦長期盤踞在我的腦海里的是——“你看他們都好努力!你看他發郵件發到一點多!你看他每天開十小時的會還這么精神抖擻去party!你看他每天只睡4個小時!他們有多努力啊你造么!”
再往下是對比自身——“昨天不就是十二點睡個覺么,七點起床七個小時的睡眠也應該夠了啊,怎么還這么困腦子這么不清醒。昨天那個給自己安排的那個大任務沒有完成吧,還是自己不會安排,效率不夠高,又得推到今天才能做,自己給自己挖坑。其實再熬夜一會兒說不定也是可以做完的啊,還是你不夠努力!哼”
然后會再展開聯想——“你看自己已經兩三天沒有運動了吧,也有兩三天沒看書了,給自己制定的計劃怎么一直就完不成呢?還配做百日生涯群的組長么?干脆讓給別人吧。發微博的質量也下降了,每天怎么就這么昏昏噩噩的呢?實習生最近表現不錯吧,你及時激勵了嗎?要讓小姑娘保持干勁兒啊!今天十點半開的會貌似還沒有準備。媽的昨天就該熬夜把那個事兒干完了,今天還有其他事情啊肯定又做不完了,不能這么拖……”
然后啊……就一直陷入在“我貌似真的不夠努力”這種低價值感的自我評價和“天哪我還有好多事兒沒有做”的無限焦慮里……
仔細想想,這些信念,哪些是站得住腳的?哪些可能沒有那么合理?
在前兩篇#反思2017#的文章的寫作中,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太多,時間有限。而越來越發現,不僅是想做的事太多,而且這些想做的這么多的事兒,我還都想做好,事事都想拿個100分。
朋友圈帶給人的焦慮感,就是我總會把自己不擅長的一面和別人最擅長的去比,把別人偶然的雞血狀態和自己臨時的沉寂狀態去比。好像總是要把別人的所有好處我都有,才能安心。
事事都要求100分甚至120分,這是最大的不合理信念。而以為別人都好就是自己不好,是從小到大的不自信。
假設單把上面發朋友圈的一位朋友拿出來看,她今天發郵件到凌晨兩點,必然是她覺得今天值得紀念,“我今天加班到很晚,Mark下”,而我的錯誤是,認為她每天都發郵件到凌晨兩點,甚至擴大化至“我的朋友圈的人都超努力每個人都工作到凌晨兩點”,這必然會引起自己的不適合自責感。但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她今天發郵件到凌晨兩點”這樣一個事實,說不定她明天調休直接不來上班了,說不定這是她第一次熬夜過十二點,說不定她回家以后還默默哭鼻子覺得“我怎么這么累啊好不甘心”,當然這些都是揣測,但自己之前的臆想,不也是在揣測么?朋友圈的一個照片,只是反映當時的狀態和事實而已,為什么要給她加那么多的戲呢?
退一萬步說,假設這就是她每天的狀態,和你又有什么關系呢?
想到這里覺得好多了,心理學的ABC理論,還是有道理的。畢竟這個三級心理咨詢師的證書,也不是白拿的。
那你,還會焦慮么?還會認為自己不夠努力么?接下來要怎么做呢?
焦慮還是會有的,改變心態,尤其是深埋到底的信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想通了,就比較安心了。我并非不夠努力,從客觀的角度來判斷我已經足夠努力,足夠好。
保持自己的節奏,就很好。比如需要的睡眠時間就是比別人多,精力就是不如別人充足,中午就是要趴一會兒啊要不然整個下午就沒精神;比如就是更擅長寫不擅長講,語言表達就是再需要一段時間的刻意訓練;甚至比如最近就是想看《人民的名義》,好久沒有這么追過劇,給自己一些閑暇的時間;比如……
成長就是不斷和自己和解。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保持自己的節奏,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