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最能勾連起中國人的感情,味蕾的情總是寄在故鄉(xiāng),無論你走得多遠(yuǎn),總是會回來,只為這一口解除鄉(xiāng)愁的美食。
現(xiàn)在的城市雖然繁華,卻總是少了點人情味,而在這本書中,有熱鬧,有親切,還有那熱氣騰騰的人情味!
吃,總是團(tuán)圓的主要活動,這可以算是中國民間過年的最大特點了。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旁,就喜歡頂著那么一股喜慶熱鬧勁兒可勁兒吃,胖三斤也沒關(guān)系。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似乎在春節(jié)這個傳統(tǒng)佳節(jié)更加顯得入情入理。
可在外地,是吃不到家鄉(xiāng)味的。有個紹興人,他說最難忘的就是家鄉(xiāng)的那道"紹三鮮"。
其實三鮮哪兒都有,且各地三鮮各有千秋。
然紹興的三鮮,魚圓、肉圓、蛋餃,配河蝦、雞肉,怎一個'鮮'字了得。
那人記得,大年三十晚,一鍋熱騰騰的紹三鮮端上桌來,霧氣后浮現(xiàn)父親親切的笑容。
他說,小時候家里過年,父親總要燒一大鍋三鮮。
后來,那人在外地求學(xué)工作,也曾嘗試自己做三鮮,料都齊了,配方也對,但怎么做,就是做不出那種味道,那人覺得,這或許就是家的味道吧。
鄉(xiāng)味,就是,不管在外面漂多久,總會有些念想讓你記得回家的路。
那或許就是大年三十踏著年夜飯的鐘點到家一進(jìn)門就聞到母親包的餃子和米粿的香味,是還沒洗手就抓起來塞進(jìn)嘴里的急切,北方餃子南方年糕,北方元宵南方湯圓,北方疙瘩南方面,離開家鄉(xiāng),總是吃不到那種感覺,可是游子的味蕾卻牢牢記住了家鄉(xiāng)濃烈的味道。
為什么蓮藕也能稱之為新年美食呢?
那是因為在湖北一帶,有"無湯不成席"一說,家家年夜飯,藕湯必不可少,其貌不揚(yáng)的土吊子煨出美味排骨藕湯。
素有"長壽鄉(xiāng)"之稱的湖北鐘祥,在那里特產(chǎn)的蟠龍菜更將混搭之風(fēng)登峰造極了,至今已流傳了近五百年。
新年是中國人的一個符號,除了祈求新的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之外,也是一場舌尖上的狂歡。食物最能表達(dá)一個人心情,高興的時候或者不高興的時候,舌尖上的味蕾承載著我們的喜怒哀樂。
新年能吃到的美食,有很多很多,煎炒烹炸那些就不說了,小時候吃過的炸年糕,剛炸起來酥脆金黃,外焦里嫩;小時候吃過的凍橘子,剝開來牽著白白的脈絡(luò),已凍熟卻酸甜可口;小時候吃過的爆蝦片,薄薄的一片,放到油鍋里瞬間長大。
翻開書本,這些美食被娓娓道來,圍繞除夕年夜飯,展示東方民俗文化,滿紙盡是傳統(tǒng)年味兒的幸福感。從五花八門色香味俱全的各式菜肴到祖國各地認(rèn)真做菜的人兒,南方、北方、邊緣地區(qū),各式各樣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肴,恍惚中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過年的熱鬧時候,總是站在爐灶邊,對著鍋里的食物垂涎三尺
中國人的美食文化源遠(yuǎn)流長,博大而精深,而新年讓這種文化空前繁榮,把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極致,舌尖上的新年是舌尖上盛開的一朵中國美食之花,或許在過年之際,回到家鄉(xiāng),坐在院中的陽光下,懶洋洋地翻閱這美食盛宴也不失為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