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的前半生》里,唐晶和賀涵分手,我覺得那是意料之中的事。兩個都在職場上拼命的人,應該是會恐懼婚姻的,因為結婚后,誰也不會放棄個人在職場上的成長而回歸家庭。我認為這無關是非對錯,只是個人追求,不應該被詬病。
同學說,她很羨慕我,雖然我是個全職媽媽,我的個人職業方面沒有成長,但在家庭方面,我一直在成長。
兩個人走進圍城,不是彼此牽制,而是互相成長,無論是職業上,抑或是家庭中,這就是相愛的幸福密碼。
要二胎的理由
曾經我和娃爸說,如果第一胎我順產,那我考慮二胎,如果是剖腹產,我絕不二胎。我也不能決定自己生男生女,誰也不能當我是生育工具。我不想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我小時候做過手術,肚子上已經有一條丑陋的傷疤了。而且我怕疼怕死,平時連打個針都會暈倒。沒想到生老大時順轉剖。
我們之前和許多的家庭一樣,在是否要二胎的問題上糾結很久。我們沒有老人幫忙,請不起保姆,親戚們都不在身邊,娃爸一個人的死工資能否承擔這一切……
后來,我爸爸和我公公相繼生病入院。因為我們都有兄弟姐妹,在照顧老人方面,大家一起出錢出力,并沒有感受到太大的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那時我們就在想,如果我們只有一個孩子,將來她的對象也是獨生子,想想我們的孩子會怎樣?我們最終達成一致:錢沒了可以再賺,但是生育期過了就沒有了。房奴和孩奴如果只能二選一的話,我們還是選擇后者吧。老大6周歲,我34周歲,我們選擇二胎。
得知二胎是雙胞胎,還有四個高危的時候,我就自然而然地選擇辭職,回家做個全職媽媽。雙胞胎是個意外,就如醫生所說的:雙卵雙胎,還沒家庭遺傳基因,你們比中彩票還厲害。既然我們被選中了,那就坦然接受事實,想辦法應對即將面對的一切吧。
艱辛的孕期
懷孕頭三個月,我幾次大出血,看到馬桶里有血塊出來的時候,腦子里一片空白。這不是事兒,最痛苦的是反應劇烈,第六周開始吃啥吐啥,就連白開水在食道里都不能停留一分鐘。劇烈的嘔吐使得胃內膜出血,連同食物一起吐了出來。和懷老大一樣的反應,只是這次有過之而無不及。食道被胃酸腐蝕,一天到晚都是灼燒的痛感。要命的是,我真的是餓啊。只要食物能在胃里多呆幾分鐘,喉嚨再痛我也愿意吃任何的食物。我開玩笑說:這下我知道“饑”為什么比“餓”更要命;有鬧“饑荒”的,沒聽過“餓荒”的。我真的每天是餓慘的。體重一下子就掉了下來。原來對我來說,最快的減肥方法是懷孕。六天,我瘦了十斤。
記得懷老大也這樣。同事們都知道,我從四樓下到三樓,就不停地吐,幾乎沒有能力再挪動一步了。娃爸也是辛苦,每天一邊給我端來吃的,一邊準備好垃圾桶和抽紙。沒想到六年后,這樣的經歷居然要再來一次!
當然也和上次一樣,三個月已過,我就可以吃東西了。懷雙胞胎雖然沒有懷老大那么輕松,但是能吃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兩個小家伙在我的肚子里成長的很快,我還沒怎么開吃就開始吃不下多少東西。才四個月多月的肚子,大家以為我快生了。估計我的胃被頂的沒啥空間了吧,沒吃幾口我就飽了。一直到生,我都會嘔吐,頻率大概一天兩三次,吐血次數也變成偶爾幾次。
懷雙胞胎最擔心的都不是吃,而是別的各種擔心。怕疤痕子宮受不住雙胎,我甚至控制不住會幻想自己的肚子裂開了。在縣城醫院,雙胎的很多產檢項目是不能檢查的。縣醫院和婦幼保健院都不太想接受我這樣的產婦。我們只好去了省城。我每天都會忍不住去看那些關于懷雙胞胎的故事,還會自己嚇自己。
哦,要說的是,雙胞胎的很多產檢項目都是要雙倍費用的。檢查費和往返路費,都不知道去了多少。
在省城的那些日子里,全靠我大小姑子、小叔子三家人的悉心照顧。在醫院又有娃爸的同學和學生照顧。所以雖然整個孕期十分辛苦,但是我依然感到安全和幸福。后期因為出現意外住院保胎一周,回去后就基本躺著等著生。
36+3,我們選擇剖腹產。我心情很平靜,既沒有期待,也沒有害怕。縫制傷口的時候麻藥漸漸失效,我能感受到每一針扎下的疼。醫生讓我轉移注意力。我沒事可做,只好轉頭去看對面手術室的剖腹產。正好,我只是看到醫生抱出嬰兒的那個場面。我用力把頭像后仰,想看看我家兩個小家伙,可惜看不到。
神奇的是,我想在也想不起來,當時醫生是否把孩子抱給我看,有沒有告訴我性別……好像生孩子的人不是我,我只是旁觀者。當然,出了手術室,麻藥一過,我就變成當事人了。不過我對兩個小家伙沒有那么多好奇和關心。
焦慮的產后第一年
那些懷孕和生產的艱辛對比產后一年的生活,真是小菜一碟。
產后住院四天,有月嫂幫忙,但出院那天她以自己突發疾病為由走了。我們臨時叫了我媽過來。她幫我坐了10天的月子,三天后娃爸放寒假,我獲得很大的幫助。出了月子就是除夕,我們一家五口回公公家過春節。這段時間我都不需要做什么事情,得到了很好的休息。春節一過,我們就開始忙碌起來。
我們兩個大人分工合作。娃爸上班,同時負責老大的接送、作業輔導。當然,老大的接送還有我兩個同學,一個朋友,我公公一起幫忙。我負責做飯,帶兩個嬰兒。娃爸下班回家負責所有的家務以及共同帶娃。這個男人,這一年忙的跟狗一樣,白頭發瘋長,可是體重一點兒都沒下降!
產后一年是女人最難過的一年真的一點兒也沒錯。長時間一個人帶娃,還同時帶兩個娃,我想在朋友圈里,我是唯一的一個吧。一個娃一天換10次紙尿褲,兩個就得20次!要命的是,和帶老大一樣,喂完奶無論怎么拍都沒有用,放下去就吐奶,吐的一塌糊涂:被子、衣服都得換!更郁悶的是我一身臭味卻沒辦法洗澡。兩個輪流吐,我只好拍視頻分享到家人群里,讓大家看看熱鬧。孩子還小,出了月子盼三個月,頭能立了盼望會坐會爬,這樣我就不用抱著,不要那么累。兩個同時哭,同時要哄睡,不能講道理,不會自己玩……雙胞胎真的是神同步啊。餓了就一起,分分鐘不能等。那就一個母乳一個配方奶,下次互換。要是都困了,那就睡“全自動人肉上下鋪”,一個躺腿上,一個抱手里,上下齊搖!
這些都不是困難。既要做飯,又要伺候小屁孩吃喝拉撒睡,這些只是身體的疲憊,睡一覺就都過去了。產后一年,對我來說,最大的壓力來自育兒的那些焦慮。
擔心一個人無法帶兩娃。幾乎所有的人都告訴我,一個人不可能帶好雙胞胎。我媽總是說,人家雙胞胎都是分開帶,奶奶家帶一個,外婆家帶一個。我身邊有雙胞胎確實也是三個家庭成員共同來帶。雖然我相信自己也能帶,但是這樣的話挺多了,一遇到困難我就會變得很脆弱。
擔心孩子發育不良。因為是雙胎,并且早產,期間還打過促心肺發育的針,我總是擔心孩子會不正常。產前我著重看了很多關于早產兒的書籍,我總是要對著看,孩子是不是出現異常。我總擔心會因為自己的疏忽錯過最佳的時機。只要孩子們醒了,精神良好一得空我就要給孩子做撫觸,做被動操。哪個孩子弱,哪個就多做。我拿著紅色的球和用黑白(彩色)卡片刺激他們的視覺發育,用鈴鐺訓練他們轉視,我拿各種東西讓他們抓握。頭三個月,我最焦慮吧。因為不是電梯房,我沒有辦法帶孩子下樓,還擔心他們缺鈣、缺社交、缺常識……
擔心的孩子安全和營養。好不容易盼到孩子能爬會坐,又盼著扶站和行走。可是危險也緊隨而來。你不知道他們什么時候從哪里捏來一個小東西就放進嘴里了;你沒有辦法時時刻刻盯著,他們就摔了;要看著安全就不能去做飯,輔食添加怎么辦……每當孩子摔著哭的出不了氣時,我都想跟著一塊嚎啕大哭一場……
擔心對老大照顧不周。期間發生一件事,晚上十點多發現妹妹高燒。我們兩個大人帶著妹妹去醫院,老大一個人在家看弟弟。她沒得選擇,只能呆在家里。過了半個小時她就開始害怕,懷疑有人來敲門,就給我們打電話,一直到我們回家。雖然二胎前我們達成一致,無論何時都要以老大為先。畢竟前6年的時間里我們都是圍著她轉的。她的自理自立能力雖好,畢竟是個孩子,而且剛上一年級,要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有了老二們以后,發現我們很難做到首先關注她,甚至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她來配合我們。
現在一路走來,發現那些擔心和焦慮都有辦法解決的。真的,方法總比困難多。
兩個孩子各項發育雖然不如老大,但是都有自己的節奏。我的孩子既沒有腦癱,也沒有弱智。他們都在正常范圍內學會翻身、爬行和坐,一周一開始邁步走,一周三開始學說話。過幾天就滿一周七了。他們每天誰也離不開誰,做什么都要求一起。而我們家的老大,也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強大的多了。每天看著三個孩子膩歪在一起,就覺得過去的艱難困苦都不值一提。
請相信:當下的慌亂和崩潰都會在不久的某一天變成絢爛的回憶!
原來沒打算寫這篇文章。但是那天在簡友群里,大家都好奇:你怎么帶三個娃的。那我就來點干貨吧,說說我怎么化解產后一年的那些焦慮。如果我的文章能給讀著我的故事的你一點幫助,我覺得我的幸福感又會增加許多。
首先,要說的一點是:忘記你所知道的那些關于坐月子的事兒吧。傳統的坐月子方式真的不必全部遵守,也別擔心所謂的月子病。“月子病”估計給很多疾病的產生背了黑鍋吧。
我生老大有坐月子。我媽來給我幫忙。但是我完全按照我的方式來坐。我洗頭洗澡,吃菜吃水果,喝水出門。有了老大的經驗,生老二時我就有底氣照顧自己。本來請月嫂是希望自己輕松點。幸虧她沒來,我們省了好多錢。生老二,我媽來幫忙十天。但是她年紀大了,眼睛花了,手腳冰冷,除了做飯,別的她都幫補上忙。出院第五天,我自己給孩子換紙尿褲了。雖然肚子疼的兩腿都哆嗦,但是并不擔心我日后會有什么病根。
如果你很在意你在月子里是不是有人照顧你,那我想我這樣的月子方式你一定會覺得悲慘無比。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因為它會影響你對所有人和事的感受,甚至覺得全世界都和你為敵。當然有條件我一定要休息。比如晚上盡可能讓孩子喝奶粉,爸爸來幫忙。
其次,家庭成員一定要有所分工。有了二胎,家里肯定需要更多的人手幫忙,但是如果沒有,也不一定過不去。在家里,我負責三餐兩點,兩個小屁孩的一切,大姐姐的心理動態。爸爸主要負責這之外的一切:買菜、洗衣、掃地、洗碗……
照顧孩子時也并非人員越多越好。我的很多朋友羨慕我家里沒有老人干預,所有的事情我說了算,而她們幾乎每天都因育兒觀念差異把自己憋出內傷來。確實是,三個孩子都是我們親手帶大了,作息規律實在是太重要了。為什么可以一個人帶兩個孩子?他們現在能自己躺床上睡覺,能自己在就餐椅上吃飯,我當然輕松了。要是有人跑過來和我說:“你怎么讓孩子自己吃飯,吃的到處是,當媽還這么偷懶。”我估計也會不淡定。
這里也需要強調我們夫妻的一個觀點。我們認為孩子是我們生的,我們是孩子的主要負責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沒有責任和義務來幫我們帶孩子。能幫我們是情分,不幫我們是本分。我們家的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這樣很好。我們老了也會這樣。如果孩子們需要我們幫忙,我們會看情況再決定幫不幫。
許多家庭矛盾的產生來源于家庭成員之間界限不明。如果你需要老人來幫忙,那么“有求于人,必受制于人”,就不要期望誰能改變誰,除非雙方都是善于學習和改變的人。
第三,產前產后,科學育兒必不可少。很多朋友說我很厲害,不但一個人帶三娃,還能把孩子教的很厲害。(其實孩子不厲害,只是我曬。)我想說,不是我厲害,而是專家厲害。那些經典的育兒書籍都能幫助我們找到省時省力的育兒方法。比如兒科專家鮑秀蘭,我就看她的《0~3歲兒童最佳的人生開端(高危兒卷)》,孩子吃多少,睡多久,如何觀察和訓練,這一本就搞定了。比如微博上關注小土大橙子,我一下子就滅了自己的哄睡焦慮,也明白過去我們在入睡上真的是虐待老大了。我們后來哄睡雙胞胎不抱睡、不奶睡。之前當心同一個房間里哄睡兩個孩子,一個哭會吵醒睡著的那個。事實果然如專家所說“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中容易入睡”,嘿嘿,哭聲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所以當一個大哭,另外一個幾次之后就適應了,睡的好好的。
我發現幾個兒科專家,還有睡眠引導專家,他們對孩子睡眠時間,睡眠周期以及睡眠方式的講解都是一樣的。這說明我沒有偏聽偏信,也沒有上誰的當。我得到他們的幫助,輕松育兒。
第四,關于孩子的營養,別擔心那么多。我們家兩個娃,頭四個月混合喂養,第五個月開始全母乳。滿六個月開始添加輔食,目前17個月,白天三餐兩點,凌晨有喝母乳(他們六點多睡,早上五點起,凌晨的奶算晨奶,不是夜奶)。
先說母乳喂養。不要被月嫂或者各種人說“母乳不足”。我們所有的父母,似乎都有喂食強迫癥。孩子一哭,第一反應是餓了。孩子剛出生,便恨不得孩子能喝120毫升的奶。我在醫院看到一個月嫂,她居然對產婦說:孩子得用奶瓶,沒有練習吸奶怎么會喝母乳?哇塞,我都想沖過去爆粗了。我很想問她,人類沒發明奶瓶之前都怎么活下來的?這是奇跡啊!
還有各種催奶湯。我這種連買菜都不方便的人,沒人一天給我燉好多湯,我是不是就沒奶了?我頭三個月混合喂養,真不是沒奶,而是沒人手,而我一定要給自己休息時間。奶粉解決很多問題。吃母乳睡的時間比較短,和奶粉會睡的長一點。后面我身體恢復了,我就兩個同時喂,一人一邊,足足的奶!只要有水分補充,保證吮吸的頻率,大多數人是會有奶的。各種肉湯如果油沒有撇去,不但不能催乳,反而會堵塞。白開水,牛奶,紅豆薏米水,銀耳紅棗湯,照樣催奶啊。
這里強調,親喂才能刺激催乳,吸奶器效果不大。我奶水太多,想用吸奶器吸出來,無奈換了兩款都吸不了多少。
再說輔食喂養。如上文所說,家里沒人手,我怎么添加輔食?特地查找資料,關于冷凍食品的營養成分問題。我買了硅膠輔食盒和輔食罐。周末找半天時間出來制做一周的輔食。剛開始做各種泥,土豆、紅薯、山藥、青菜、玉米、豬肉、雞肉等,到后期的混合泥,我都準備好。制作時先把食物煮熟,然后做成泥。趁熱裝進輔食盒里,再直接放入冰箱冷凍。每次食用,拿出想要,放在鍋里蒸。有時我也放微波爐了。再大一點就切塊和干飯一起蒸。為了每天保證孩子吃到十幾種不同的食物,我經常做混合泥。不同的月齡要吃不同形狀的食物,鍛煉孩子的咀嚼和吞咽能力。11個月的時候這兩個小家伙就已經能拿著蒸爛的排骨啃了。現在每天吃飯總是要魚要肉要菜,雖然有不喜歡吃的東西,但是換個做法他們就能接受了。
需要說明的是,我很會研究吃的,怎么吃,吃多少,如何搭配,但是我的孩子都不是大家眼里“合格”的寶寶。我們家妹妹每次體檢都會被醫生說“身高體重不足”,然后對于我們還沒斷母乳,沒有吃配方奶,沒有吃營養品表示不解。我不會聽了他們的話就開始焦慮,回家催逼孩子各種吃。只要我的孩子一周歲時體重是出生時兩倍,兩歲時是出生時的三倍,每個月都穩定增高增重,那就說明我的的喂養沒有問題。事實是我們還沒兩歲,已經三倍了。我沒有那些關于孩子身高體重問題上的焦慮,我覺得我儲備的知識更科學。
最后一點,二胎之后,把老大變成助手。懷老二們的時候,老大正好中班結束。我幾乎都是躺床上的。爸爸盡可能帶她出去玩,但是更多的時間她只能呆在家里。媽媽最弱的時候,孩子會變的很強。老大三歲就跟我下廚,四歲時就會蛋炒飯,也會做蛋糕和餅干。只是這個時候她進廚房我只能看著,不能保護她。有一次她一個人在廚房,給自己做了一份蛋炒飯。她自己變得更勇敢,更強大。
產檢的時候,方便的情況,我們都會帶她一起去。加上閱讀那些關于生命誕生的繪本,丫頭對于弟弟妹妹的出生抱有極大的興趣和期待。有一天她突然說:“媽媽,我要跟你說對不起,我小時候也這么讓你難受。雖然我不是故意的,但是必須向你道歉。弟弟妹妹以后長大了,也要向你道歉。”那一刻,她把我的心都融化了。她變得更懂事,更善解人意。
弟弟妹妹出生后,她一直都是得力助手。她抱著弟弟妹妹喂奶,唱歌哄睡,給他們講故事……她也會像模像樣地問我:這個月要訓練他們什么呢?(我告訴她人類幾億年的進化過程就濃縮在嬰兒出生的頭一年里)。
讓老大參與進來,她會覺得自己被需要,也就會覺得自己被重視,被關愛。當然我們家兩胎之間年齡間隔比較大,好溝通。如果是隔兩三歲呢?道理是一樣的。即便是我家6歲的,我都告訴她,有了老二之后老大會有“返嬰現象”,如果你有這種感覺也是正常的,并且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老大也用奶瓶喝奶了,她還拿了紙尿褲給她的布娃娃用,她還喝媽媽的奶,也要媽媽抱抱睡。
是的,如果老大提出各種要求,我們都盡量滿足她。“孩子任何不良行為的背后,都有一顆喪失信心的心”,如果當下我們不能滿足她,我們也會另找時間來解釋和彌補。
要說的是,即便我們的生活一地雞毛;即便我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但我們都會說“對不起”,也會盡量保證每天都有和孩子獨處的時間。比如大概兩個小朋友三個月以后,爸爸每周都會給我們一個半天的時間,讓我們母女兩出去玩。看看電影或者參加什么集體活動。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說一句話:讓一個女人有勇氣二胎的,一定是她的丈夫。如果沒有我們家爸爸,我今天不會有這樣的心態,這樣的自信。在我們的婚姻里,我完成家庭方面的成長,護理、營養、教育,快成一個“磚家”。還有,他鼓勵我繼續保持職業上的熱愛,繼續在寫方面成長和提升。只要我說我想寫,他就帶娃去了。所以,我不會產后抑郁,相反,我更熱愛生活!
3": {???)????h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