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已不知哪天的昨晚了,忙忙叨叨拖到現在才完成)下班,疲憊的坐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好朋友突然說要送點文件和物品給我,他說明天一大早就要回老家,若有合適的機會,興許就留在家里發展。
得知消息,我整個人是懵逼的狀態。
他說在北京這么多年,拿著固定的薪水,做著同樣的工作,已感覺不到更高的上升空間,也沒有闖出什么所謂的名堂。蝸居在出租房里,過著低品質的生活,不知道究竟為了什么,也不知意義何在。不若回到老家,可以找一份不錯的工作、住大點的房子、買輛不錯的車,工作之余開車出去玩一玩,挺好的。
之前在《回鄉小憶》中,寫過前段時間回家,在返京的火車上遇到的成都小伙子和菏澤老大爺的對話。
“在成都月薪3000可以活的很逍遙自在,在北京,可能剛夠支付一個月的房租!”
“北京1000萬,剛夠買套房子容身,成都1000萬,那都是小富豪,如果有個三四十萬,都可以回家蓋套小別墅!”
“還是喜歡呆在菏澤,若不是給兒子看孩子,他不會去北京生活。”
想來,我這位朋友和成都的小伙子,以及我菏澤老家的老大爺,想法大抵相同。
今年年初,我來北京的第一位朋友,就回到了他們家鄉市區發展,如今又一位抱著這樣的想法,坐上了回家的火車,視察機會,另有其他朋友,也向我透露過這種訊號。
為什么會這樣?那天和朋友分別,坐在回去的公交車上,心情很是低落,畢竟在北京這個諾大的城市,我的朋友并不多,顯得彌足珍貴。于是,思考了很多。
不由得想起初來北京之時,15年的初冬,我一個人拖著大堆的行李從青島來到北京,沒有熟人接站,出站的那一刻,一眼望去全是埋沒于霧霾中的高大的建筑物和錯綜復雜的立交橋。
這就是帝都嗎?一個小女孩立于龐然大物之下,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路,身邊汽車呼嘯而過,身上又沒什么錢,內心的無措和惶惶不安可想而知,應該沒個初來北京的人,都曾有過這種感覺。
接下來的大半個月的時間,投簡歷、面試、投簡歷、面試。城市真的好大,面試時地鐵公交總要坐好久好久,我穿梭在霧霾籠罩的高大的鋼筋混凝土之間,即便如此,最終也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
那時天空總是灰蒙蒙的,一個月竟沒見過幾次太陽,襯托的心情之晦暗,更不用說。冰冷的天氣,到哪里都像是在漂泊游蕩,也許這就叫“北漂”。
那時候,夢想尚未磨滅,激情尚留余溫,然而為了生存,一些東西不得不先放到一邊。草草找了個吃飯睡覺工作都在一起的公司。寒冬臘月,零下十幾度,常常五點多起床出門去企業拜訪,半夜七八點回來,繼續整理資料。
那時候北京的公交地鐵坐了個遍,懷柔、密云、昌平、延慶、房山······北京所有的區全都跑個遍。印象中最遠的一次,我們凌晨5點多起床出發,中午11點多才到目的地,等公交車時,凍的鼻子都沒了知覺。然薪水之微薄,不說也罷。幸而是提供食宿,節衣縮食也省下點積蓄,全部用來償還大學時候的貸款。
那時候對北京的感覺,依舊是冰冷的,沒有溫度的。
直到后來,發生了一些故事,結識了三兩好友,攢工資買了夢寐以求的相機,抽時間培養一下自己的興趣愛好。也因著公司的地域優勢(宣武門地帶,緊鄰長安街和紫禁城),偶爾晚上得空,我喜歡沿長安街騎著小黃車,吹著小涼風,看燈會輝煌,繁花似錦;偶爾也會和朋友到后海,坐在水邊,聽對面酒吧傳來的歌;偶爾去南鑼鼓巷逛逛小店,吃點小吃;偶爾去知名或不知名的景點,比如故宮,比如頤和園、圓明園,比如宣武藝園、北海公園等,賞賞風景,拍拍照片······
那時,才開始慢慢感受到一個真實的北京,一個活著的,感受得到呼吸的北京。那是16年的秋和冬,因著這一切,秋天沒有悲涼,只有唯美和浪漫,冬天沒有灰暗和嚴寒,只有溫暖和幸福。
轉眼又是一個秋,我搬離了公司宿舍,遠住在東四環外的一個閣樓,每天往返公司,路上奔波三個多小時,朋友們離開的離開,更是難以相聚,復又回到,如初來北京時的孤涼之感,真真切切又體會到“北漂”這兩個字的心酸。此種心情,再加之朋友說想要回家的一番話,一時之間竟感到迷惑,為什么留在北京?意義何在?
大概是不知該去哪兒,只好留下?
大概還抱有某種希望,留下,才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大概這城太大,還有需要神秘之處,需要探索?
或許是找不到離開的理由!
所以,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