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作坊簡介
1.1 背景
《接班人》新一期的社區營造項目點位于羅湖區筍崗街道洪湖社區。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老齡化社區。我們自覺,作為一個由青年組成的項目執行團隊,我們對“老”相關的問題認識還不夠深刻。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盲目地引導參與者進入社區,最后出來的東西可能會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
另外,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背后的價值觀或者說初心,才是撬動改變發生的最重要支點。
所以我們決定,先梳理出問題的脈絡,明確項目的態度,再走進社區開展下一步行動。
1.2 目的
需求調研,從青年群體的角度探討老年群體對社區服務的需求,后期再與面向老年群體的調研進行對比,尋找可行動的需求切入點。
● 了解青年群體對“老”相關問題的看法
● 重新看見老年群體不被關注的需求
● 尋找《接班人》在洪湖社區項目的行動切入點
1.3 流程
● 自我介紹,并提問;
● 梳理出參與者關注問題的核心詞;
● 通過回想父母的生活狀態,認識“老”及“老年生活”;
● 通過演繹自己未來生活的狀態,認識“老”及“老年生活”;
● 介紹社區現有的針對老人群體的服務項目/機構;
● 對比理想的老年生活和現有的社會支持,探討可以實踐的方向。
1.4 觀點
● 老人被當成弱者,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不公平的對待
“老”成為了社會資源傾斜的一個理由,正如“扶貧濟困”中的“貧”與“困”。然而,據我所知,慈善界已經開始檢討,不求回報的施舍和積攢眼淚的同情,實際上并不能斬斷窮根。當我們的社會正在逐步邁入老齡化的階段,難道要讓所有老人接受自己是“弱者”的事實,然后心安理得地向年輕階層索要資源嗎?這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在這種情況下,兩個群體的人都已經失去了向上發展的動力,老人是因為“沒有必要”,年輕人是因為“負擔太大”。從個體角度來說,“我”真的愿意被社會以“行為上關懷,精神上拋棄”的方式對待嗎?
● 更多老人的真實需求還有待挖掘
現在的老人因為失去了主流的話語權和參與權,正慢慢地活成了社會所“預設”的樣子。這是年輕一代對年老一代的“預設”。那么老人真實的想法和需求是什么?
有人說,老人在年輕的時候也對自己的老年生活有所規劃,現在的生活就是他們想要的。但是,時代正在急劇變化,老人在為未來設想的時候,跟現在已經完全不是一個背景條件。他們當年的設想還適用于如今的情況嗎?
● 老齡化問題與我們自身息息相關
我們的父母會老去,我們也會老去,現在老人們面臨的問題,很有可能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為老年生活做的打算在未來真的能實現嗎?如果這個社會不能產生出一套機制,與時俱進地跟蹤、發現并解決老年群體的需求,我們又能怎么樣讓自己的需求在未來能夠被看見?
2 信息整理
2.1 內容概括
● 工作坊的參與者,集中在85、90后。他們的父母處于50~60歲之間,屬于“準”老人群體。參與者對自己的老年生活都持有樂觀的態度,認為自己在老年時會有所成就,并且基本上沒有太多地思考到身體狀況問題,更多的關注點在于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參與者的父母身體情況都較為良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仍然存在跟社會脫節,找不到生活樂趣和社會價值的問題。
2.2 有趣觀點
● 為什么要讓老人活得年輕點,而不是讓我們活得老一點?
● 老人才是最及時行樂,最有資本去冒險的群體。因為他們有錢、有閑,而且將近走到生命的末端,再不體驗享受,人生就要結束了。
● 對生命長短的認識會影響對人生的思考。
● 與老人相處時,首先要不把他們當老人看。
● 老年人考慮得最多的反而是死亡的問題。
● 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人類壽命可能延長到120歲,那么活到60歲,也只是走完人生的一半。60歲以后,怎么換到老人的節奏,找到下半輩子要干的事情?
● 我們對“老年生活”的認識,跟現在老人的生活狀態有很大的差異。
● 自己過不去的坎就想讓所有人都過了。關注老年問題也是為了找到一些解決方法,讓所有都能夠有美好的晚年生活,這樣才不會辜負自己所受的苦。
● 老人擁有更多的資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年輕的時候,是你往你的夢想走,到老的時候,其實是你的夢想也在向你走。對于老人來說,實現夢想可能只是轉個身(改變心態)的事情。
2.3 意外發現
● 部分經濟條件優越的“準”老人群體也在考慮國外的“抱團養老”的方式
參與者分享,母親希望居家養老,同時也在和伙伴們考慮搬到一個地方,買地自建房子,以不打擾兒女的方式,住在一起度過晚年生活。
● 部分參與者反映,在工作坊中思考老年問題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考慮到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和相處模式
在工作坊現場,黃主任作為父輩的嘉賓,跟我們分享了他跟女兒的相處模式,也表達了希望了解年輕人想法的愿望。
而參與的青年反映,在家的時候往往沒有耐心聽父母講話,但是在工作坊現場反而能心平氣和地聽黃主任解釋老人的想法。
2.4 關鍵詞語
活力、積極的力量、無齡感生活、快樂、找樂子、價值
2.5 補充發散
● 老年協會的宗旨是“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社會如何去引導老人?從老有所“樂”激發“為”,“學”,然后“教”,最后達到“依”。(老人在跳舞中得到快樂,會希望跳得更好,就想繼續學習,達到一定水平后,可以教導其他人。在整個過程中,結識的朋友,可以是社交關系上的依靠;而舞蹈本身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 傳統風俗對老人生活模式有一定影響:
老一輩的長輩有落葉歸根的傳統情結,甚至認為不能老死在故鄉,便會成為孤魂野鬼。在類似的背景下,老人的養老方式也會受到影響。
● 現在的公共養老面積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 獨生子女政策下,一個孩子撫養6個老人,供養壓力巨大。
● 大城市的虹吸效應,空巢問題很嚴重。
● 社區中存在啃老的問題,孩子的狀態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老人的生活。
● 社區現有的養老形式過于單一。
3 思考總結
3.1 目標達成度(各項指標滿分10分)
● 了解青年群體對“老”相關問題的看法(自評:7分 )
① 對“老”的年齡界別范圍非常大,基本上父母輩55歲左右(臨近退休范圍),就已經被認定為“老人”。
② 更多關注“精神層面”的需求,因為沒有切身感受健康問題,所以對身體狀況的變化沒有太多的思考。
③ 認為老人應該多與年輕人接觸,同時參與者自身也愿意和老人進行互動。
● 重新看見老年群體不被關注的需求(自評:3分 )
① 是否有談論“夢想”、“興趣”、“社會價值”這些所謂的“虛”的東西的權利?
② 渴望接觸青年群體,了解時下流行的想法和活動,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 尋找《接班人》在洪湖社區項目的行動切入點(自評:6分 )
① 社區養老機構/服務中多以“功能性” 為主導,滿足老人的單一需求。能否提出一種讓老人的生活得到整體改善的“自循環”系統服務?
② 黃主任提到,老人希望接觸時下的潮流事物,然而會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礙。“故事化表達”是一種很好的,跟老人溝通的語言。以故事化形式表達項目內容,有利于我們降低跟老人的溝通成本。
③ “參與社區養老服務/項目的設計”這樣的議題對于青年參與者來說,太大且太遠。是否可以從“在與社區老人相處中,探尋‘理解父母,改善與父母的關系’的方法”的角度,吸引年輕人參與本期社區營造項目?
3.2 反思與待探討
① 參與者的父母不直接屬于社區養老體系的受益者,而大多數人的爺爺奶奶輩并不在深圳生活。所以參與者也很難對社區養老體系發表看法。
② 時間設置上,關于落地行動的探討部分,可以更多一些。
項目支持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