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力不從心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長大之后,圈子越來越小了,交新的朋友越來越難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尤其是工作以后,除了同事和以前的朋友,就不怎么認識別人了。問題是,連老朋友都在漸漸流失。

經歷不同,階級不同,三觀不同……漸行漸遠成了必然的趨勢。

以前可以穿同一條褲子的姐妹,現在,連給對方點個贊,都要小心翼翼了。

就像蘭姆老師說的,“童年的伙伴就像童年的衣服一樣,長大了,就穿不上了。”

相應的,微信上的“好友”倒是越來越多了。

莫名其妙的,加了很多人——逛街買個衣服,拿個快遞,對方都要求加微信。

彼此的交流也不少,用語也可以說是親切、溫馨、充滿了人情味兒。

“親愛的,好久沒見你了,你最近都不逛街了嘛。”——商場服務員說。

“你怎么還沒回家呀。我等你好久了。”——快遞員說。

有時候,好不容易遇到有點投緣的人,開始興頭挺足的,約好了下次見面聊,結果,就沒有下次了。

小時候,我們隨便遇到一個同齡人,就可以很自然地過去搭訕,說,“你也在看這個漫畫啊”,“要不要跟我們一起玩兒”,也很容易跟對方成為朋友。

而現在,我們認識新人的機會變少了,社交能力也在退化。

只要面臨社交,就意味著要面臨大面積的尷尬。

不知道跟陌生人聊什么,也成了當代社會一大難題。

2

最大的感受就是,交新朋友,要從頭開始交待自己的人生,要回答“你是哪里人”、“你是什么星座的”、“你有什么愛好”等三大哲學問題,好特么心累啊。

平時上班已經很累了,晚上回家,只想葛優躺,玩會兒手機,跟自己待一會兒。

周末的時候,睡了懶覺,就下午了,點個外賣,刷兩集電視劇,一天又過去了。

交朋友的激情完全退卻了。

尤其是,一想到交朋友就要出門見面,出門見面就要洗頭化妝穿bra,還要挑合適的衣服合適的鞋合適的包,太貴的包顯得裝逼,太便宜的包又顯得過得不好——光是腦補這個程序,就特么元氣大傷。瞬間覺得,老子孤獨終老算了。

有時候難得出現在社交場合上,一群人聚在一起,看上去挺熱鬧的,然而并沒有合群的感覺。

大家明明不熟卻要裝熟。

我們要遷就其他人,要融入話題,還要假裝對方講的段子很有趣,自己在八年前完全沒聽過呢。

煩死求了。

3

說真的,不是不想交朋友,只是有點力不從心了。

生活壓力特別大,時間和精力完全不夠用,這就導致我們越來越功利了。要去結交新朋友,都需要一個能說服自己的理由——要不就是找另一半,要不就是找人脈。

與此相悖的是,朋友是什么?

知乎上有個答案就是:無目的之交往,才更動人。

事實上,這個理論,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社會學家認為,交朋友要集齊三個條件:

在同一個空間相處;

無功利目的的互動;

放下戒心,暴露自我。

我們讀書的時候,這三個條件是容易滿足的。

大家在一個班上課;

每天的相處就是一起玩兒,女生一起追星講八卦,男生比賽誰尿得遠;

那個時候,對身邊的人沒有防備,動不動就掏心掏肺。比如我高一的時候,跟同桌剛認識一周,同桌就知道了我9歲尿床,10歲因為吃太多而住院,從小自己一個人住。

但是大家又說,不要和同事做朋友。

長輩也總是動用一大批俗語教導我們啊,什么防人之心不可無,什么逢人只說三分話,什么九淺一深,啊不,是交淺言深……

問題是,特么不敞開心扉,不一起素顏,不一起摳腳,不一起說別人壞話,那還做什么朋友。

去哪兒找朋友、怎么和陌生人發展為朋友都是讓我們煩躁又沒法去解決的問題。

目前,很多社會學實驗,都致力于研究我們該怎么突破社交圈層,怎么結交新朋友。

甚至,有些綜藝節目都以社會實驗的思路去做了。

比如由三只松鼠冠名的綜藝節目

《空房間》。

它就是主打新社交方式的綜藝節目。

它的行式就是,把兩個陌生人,安排到同一個“空房間”里,經過半小時的相處,討論一些犀利的帶有心理實驗性質的話題,這樣一圈下來,他們會發生點什么呢?


有時候不是不想交新的朋友,只是覺得力不從心罷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