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所著。作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層層遞進,要求也不一樣。翻過后感覺自己是做不到如書中所說的方法來閱讀的——至少目前是這樣。雖然如此,但也無法否認這是一本好書。不敢說自己從這本書中獲得什么,就只想簡單聊聊。
? ? ? ? 1.閱讀是學習的一種方式,但也不排除有人會以它為消遣。掌握合適的閱讀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閱讀的質量和效率。但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先養成閱讀習慣,做一個主動、自我要求的讀者,主動閱讀。關于主動閱讀,其基礎是要求閱讀者要提出四個基本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主題)
(2)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想法、聲明、論點)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 ? ? ? 作者還談到:光是知道這四個問題還不夠。在閱讀過程中,你要記得去提出這些問題。要養成這樣的習慣,才能成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除此之外,你還要知道如何精準、正確地回答問題。
? ? ? ? 2.在檢視閱讀的摘要中,提到了閱讀速度——閱讀的速度并非只有單一的一種,重點在如何讀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閱讀某種讀物時該用什么樣的速度。超快的速度法是引人懷疑的一種成就,那只是表現你在閱讀一種根本不值得讀的讀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于滿足和理解。不論怎么說,閱讀的速度,不論是快還是慢,只不過是閱讀問題一個微小的部分而已。
? ? ? ? 略讀或粗讀一本書總是個好主意。尤其當你并不清楚手邊的一本書是否值得細心閱讀時(經常發生這種情況),必須先略讀一下。略讀過后,你就會很清楚了。一般來說,就算你想要仔細閱讀的書也要先略讀一下,從基本架構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 ? ? ? 最后,在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規則。這也是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擔憂自己似乎讀得很膚淺。就算是最難讀的書頁快快地讀一遍。當你再讀第二次時,你就已經準備好要讀這本書了。
? ? ? ? 記得在李笑來的一篇文章——《如何真正消化一本書》中談到:
我讀書很快,也因此讀得很多,但我從來不強調自己的閱讀速度 —— 甚至,我堅持認為 “閱讀速度”是個沒用的概念,在我眼里,只有“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閱讀量。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閱讀英文書籍的時候,干脆是在電腦上用鍵盤敲,邊敲邊讀…… 因為那個時候我發現自己的理解速度甚至跟不上手指頭敲鍵盤的速度。別說遇到生詞需要去查了,甚至常常出現的情況是,手指已經將一句話敲完了,卻發現自己的腦子竟然不能理解這句話的確切意思……
沒多久,理解速度開始提高,我也沒啥興趣拿著一本書“一目十行”地讀。遇到好書,我會抽時間朗讀完,一本二十萬字左右的書朗讀完,也不過十幾個小時,中間斷斷續續,也能一個星期內搞定。更多的時候,時間花在那些需要停下來認真思考的部分,需要停下來心平氣和地開開腦洞的部分,需要反復搜索尋找更多資料與關聯的部分……反正,眼球快速移動本身,沒有任何意義。閱讀,是為了理解,而理解這事兒,慢,即是快;快,便是無
? ? ? ? 最后呢,想再說說,不要把閱讀(讀書)想得那么難,無論再快的速度、再好的辦法,首先你得開始讀,并堅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