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要求孩子不發脾氣,自己卻時不時地跟孩子發泄情緒;我們要求孩子對人要熱情大方,自己卻經常表現出冷漠計較;我們要求孩子要懂得友愛分享,自己卻不時表現出自私保守;我們總要求孩子懂禮貌尊重人,自己卻時常對孩子無禮指責;我們要求孩子要好好學習,自己卻經常在工作生活中得過且過;我們要求孩子多看書,自己卻已經忘記了書的樣子;我們每天要求孩子晚上準時睡覺,自己卻天天享受夜生活到深夜;我們要求孩子清晨要早早起床,自己卻比孩子要賴床的多;我們報怨孩子跟我們不親近,卻不想自己把本該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都花在了看手機電視上;我們總是說孩子不獨立,卻不反省是自己的很多不恰當的做法不讓孩子走向獨立……
在家庭培育中,在孩子面前,我們很多時候都是說的多做的少,甚至很多時候說的與做的還不相符合、自相矛盾。這樣的情況多了,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他們可能越來越不明白,到底是要聽我們說的,還是要看我們做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工作中,盡量做到言行一致,用更多的“言傳身教”去引導和培育孩子。
加強家庭培育,讓孩子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我們每個父母的責任,也是學校和社會的義務。家庭培育應該是以家庭為主導,學校為輔助,社會來支持的一個系統。父母作為孩子的很一任“老師”和終身“導師”,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踐行家庭培育中的“言傳身教”。這就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加強對孩子培育理念的更新提升,對孩子培育知識的學習積累。
現代社會是一個急劇變化、高速進步的社會,我們做父母的如果不積極學習和進步,就很難跟上孩子成長過程中生理和心理的腳步。我們知道,社會是不停進步的,如果我們覺得沒有進步,那一定是我們自身沒有進步。
家庭培育或許就是一個“言傳身教”的過程,只不過當“身教”多于“言傳”的時候,才有可能是有效的培育,才有可能是較好的培育。當然,“言傳”并不是隨便地說,“身教”也不是隨意地做,它需要我們更多時間的付出,需要我們更多精力的犧牲。
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愿意每天拿出10分鐘看電視的時間,來跟孩子交流聊天;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愿意每天拿出10分鐘玩手機的時間,來陪孩子讀書學習;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愿意每天拿出10分鐘聊天應酬的時間,來跟孩子一起游戲成長……相信,我們的家庭培育就會做得很好,我們的孩子就會成長的更加健康,我們自己也將得到更多的進步和提升。
2016年2月27日晚于深圳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