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天,在下午放學的時候,發(fā)生了這樣一件沖突,現(xiàn)在想來還覺得挺有意思,于是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事情的起因其實非常簡單,也極其常見——正值放學高峰,兩名四年級的孩子出校門時打打鬧鬧,其中一個孩子被另一個孩子不小心推倒在地,本來也沒有什么,但倒地的孩子卻無意中撞倒了一位從旁邊經(jīng)過的正在滑著單板車的幼兒園小女孩。小女孩被撞倒在地后,瞬間大哭了起來,而此時,走在前面的爺爺聽到孩子的哭聲扭頭看過去,發(fā)現(xiàn)是小男生的打鬧撞倒了自家的孩子,頓時火冒三丈,沖上前去逮到其中一個孩子劈頭蓋臉地責罵了起來。
事情描述到這里的時候,我想請問各位家長,是否覺得這樣的場景很熟悉?如果覺得似曾相識,那么,我想請你代入自己去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那位爺爺,遇到這樣的場景時,你會怎么處理呢?
先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位爺爺是怎么處理的。
這位爺爺逮到撞倒他孩子的小男生G,非常憤怒地指責道:“誰讓你們放學的時候打架的?你是哪個班的?我要去找你的老師。”而G也漲紅了臉,推卸道:“不是我撞的,是別人撞倒了我。”可這位爺爺仍然不依不饒,繼續(xù)呵斥G,非要他給出一個交待。而因為聲音過大,吸引了很多圍觀的學生和家長,一時間堵得水泄不通。
此時,另一位與他打鬧的男生Z正好是我的學生,看到我在,則迅速站到我旁邊,大抵是希望己能逃過這一劫。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G由于抵擋不住老人的責罵,把他揪了出來,以示證明并不是自己的錯,都是Z的問題才導致事情的發(fā)生。
我告訴Z,事情的發(fā)生,本來就是他們倆相互打鬧引起的,這鍋不能讓G一個人背,作為當事人,他應該學會面對和承擔自己的行為后果。于是,Z鼓起勇氣走到爺爺?shù)拿媲啊_@位爺爺還沒有等孩子開口,就怒氣沖沖地問到:“你家住哪里?我要去找你父母。”Z如實地告訴爺爺,他并不住在這個小區(qū),他只是在這里上課后托管。讓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爺爺問他,那他的老師在哪里,Z如實地回頭指向我,告訴爺爺,我就是他的老師。
而此時,我留意到,那個被撞倒在地的小女孩仍然坐在地上,開始好奇地看著周圍發(fā)生的一切,并且時不時地笑著自個兒玩了起來。而那位爺爺,仍然怒氣沖沖地面對著小男生們,發(fā)泄著自己的情緒。
接下來,你們覺得會發(fā)生什么呢?老人家來找我告狀?或者要求我對孩子批評教育?亦或者通過我找孩子的家長?
NO,NO,NO!!!
這位爺爺在發(fā)現(xiàn)我是孩子的老師后,立即將矛頭指向了我,用了比對孩子還要激烈的情緒和措辭,在大庭廣眾之下將我罵得一無是處。
比如,“你作為老師,看到孩子打架難道都不管嗎?”“你憑什么當老師,你有什么資格當老師?”“我要不找你,你就一直站在旁邊看著嗎?你就在那裝佯嗎?”
一瞬間,我被他罵得無地自容,不僅感到臉上有灼燒,甚至竟一時語噎,不知怎么回應才好。
和大家分享這件沖突,倒不是想要說自己受了什么委屈,或者這位爺爺?shù)墓菜仞B(yǎng)怎么樣。而是這件事情的背后其實隱藏著很微小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nèi)パ芯亢头此肌?/p>
我相信你們中的大多數(shù)如果是這兩位男生的家長,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當眾責罵時,一定心里非常不舒服,要不忍氣吞聲、賠禮道歉,要不反罵回去、不甘示弱。當然,有素養(yǎng)的家長還有可能會當面批評自己的孩子不該打鬧,撞倒了別人,同時讓自家孩子去道歉。這些做法都是常見的處理類似沖突的方法,但是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件沖突難道僅僅就是因為兩個孩子打鬧造成的嗎?
我們一起來還原一下現(xiàn)場。有幾個細節(jié)需要大家注意一下,先來看看兩位小男生:第一,男生G在撞倒小女孩還沒有回過神的時候,就被爺爺訓斥了一下,被要求說出自己的班級,于是他的第一反應是“不是我撞的,是別人撞倒我的”,并且還把同學揪了出來。這是一種典型的推卸責任的方式。第二,當男生G被爺爺逮到的時候,另一個男生Z迅速逃離了現(xiàn)場,站在遠處觀望。這種行為也是一種逃避責任的方式,從根本上來說,是沒有勇氣面對事情發(fā)展的后果。再來看看這位爺爺,一來,當他看到自家的孩子被撞倒在地嚎啕大哭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選擇抱起孩子看看有沒有哪里受傷,而是棄孩子于不顧,先逮到當事人進行訓斥。再者,罵完了孩子再來罵老師,典型的“得理不饒人”,從根本上來說,其實就是受害者心理。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他的意識里,自己本來是沒有問題的,如果自己出現(xiàn)了問題,那都是別人的問題,是因為別人給自己施加了傷害。
那么,后來發(fā)生了什么呢?
我告訴這位爺爺,我雖然站在一旁沒有上前干預,但不代表我置之不理,不管不問。而是我認為,兩位小男生需要從這件沖突中,學會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作為教育工作者,不是立馬沖到前面批評指責他們,而是通過觀察他們的處理方式,去總結(jié)他們的問題,再去教育和引導他們學會正確的處理方式。徜若我直接上前干預,那么孩子們僅僅知道了不應該在校門口打鬧,可無法暴露出他們其它的問題所在,比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沒有承擔后果的能力。
但是這位爺爺仍然不依不饒,破口大罵,甚至揚言,他其實根本沒有生孩子們的氣,他氣的就是我,覺得我這個老師非常不作為,事情發(fā)生了站在一旁,根本不出面。
而此時,他的孫女仍然坐在地上。
見和爺爺溝通無果,我轉(zhuǎn)過頭告訴兩位小男生,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犯錯,也都會遇到類似的沖突,但是第一件事情,我們需要去確認被自己撞倒的對方,有沒有受到傷害。比如去扶起這個小妹妹,向她道個歉。其次,可以坦誠地告訴爺爺,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才造成了這樣的局面,但自己沒有其它的能力解決這件事,如果需要的話,可以把家長的電話提供給他,讓他直接找自己的父母溝通。
聽到我這樣說,小男生G立馬走上前去,想要扶起小女孩,但讓眾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小姑娘居然賴在地上開始撒起潑來,站在一旁圍觀的家長和其他學生也上前幫忙,可小姑娘賴在地上不愿意起來的動作更激烈了。而此時,爺爺卻也只在旁邊看著,并沒有試圖讓孩子站起來的想法。直到聽到我對孩子說“小姑娘,一個女生總是坐在地上這樣的行為真的很不雅觀呢”后,爺爺才上前把自家的孩子拉了起來。
兩個小男生也拿出了紙筆,寫下了自己的姓名和家長的聯(lián)系方式,交給了爺爺。在爺爺對我的繼續(xù)責罵聲中,我?guī)е鴥蓚€孩子離開了現(xiàn)場。
事情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但是站在一名教育者的角度來說,事情并沒有結(jié)束。
或許,很多家長對孩子一番說教,比如以后不許在公眾場合打鬧云云之后,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可是,大家是否想過,如果事情發(fā)生的時候,小男生G主動面對后果,關(guān)心和關(guān)愛一下小女孩,并且態(tài)度誠懇地道個歉,那么這位爺爺是不是就不太可能當眾訓斥他;如果小男生Z一開始沒有選擇逃離現(xiàn)場,而是主動和G同學一起面對,那么事情的發(fā)展是不是就不會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樣子?由此可以得知,在這件沖突當中,缺失的并不是孩子放學后的規(guī)范行為,缺失的是孩子們內(nèi)心沒有面對和承擔責任的能量。
那么,孩子為什么沒有這種能量,或者說沒有這種承擔后果的能力呢?
大家可以這樣反思一下,當你的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你通常的第一反應是怎樣的呢?是立馬就有了生氣的情緒呢,還是立刻就批評指責?無論是哪一種,對于孩子接收到的都是自己不被接納的感受。同時,當孩子們看到大人們生氣的反應時,他們的本能意識是害怕自己不被愛了。于是,為了不失去大人們對自己的愛,孩子們學會了把責任轉(zhuǎn)嫁出去,其本能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失去了原本的愛。
所以,現(xiàn)在再來看一下孩子們那推卸責任的態(tài)度和方式,真的是他們的錯嗎?要想讓孩子們學會承擔責任,作為家長,首先在面對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制止孩子說“不是我,是因為……”這樣的句式,要教會孩子說自己在這件事情當中做了什么。其次,自己要做到以平靜的狀態(tài)面對孩子,并在聽完孩子以正確的方式敘述完事情經(jīng)過后,告訴孩子,犯了錯誤沒關(guān)系,但是犯了錯誤應該怎么去解決問題呢?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并總結(jié)出正確的方式。最后,給孩子一個肯定的鼓勵,相信他以后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會處理得比現(xiàn)在更好。這樣一來,孩子們內(nèi)在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面對后果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他們也才能真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解決了這個問題,才是真正了解了這起沖突帶給我們的教育意義。
而事件當中的這位爺爺,其實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教育意義。
我們常說,家長是什么樣的人,決定了孩子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事件當中的爺爺,看似是在保護自家的孩子,可是卻在孩子被撞倒后,沒有第一時間去關(guān)心和寬慰孩子,而是選擇斥責肇事者,這個行為也就等于向孩子傳遞了“肇事者比你更重要”的意識,“指責比解決更重要“的態(tài)度。那么,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將來也很難具備自我反省的能力。除此之外,爺爺?shù)倪@種在公眾場合的持續(xù)性責罵,也只會讓孩子學會發(fā)泄情緒就可以表明自己是對的。
那么,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當看到自家的孩子被撞倒在地后,第一時間應該去扶起孩子,詢問有沒有哪里受傷。其次,叫住當事人,比如說這起事件當中的G同學,以較為輕松的口吻“難道你不應該向小妹妹道個歉嗎?”來教育孩子應該怎么做。最后,告訴自家孩子,“你看,放學高峰的時候人很多,如果我們可以繞道而行,或者不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滑單板車,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被撞倒了?”來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思。
一件小小的沖突,隱藏的教育問題往往最容易忽視,然而卻是事情的根本。唯有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我們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教育出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