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心理學(三)
前些日子和一位懷孕的同事聊到了生育中的女人的種種不易,我又想起曾經說起而且也非常相信的一句話:“一個女人,肯為了一個男人去辛苦地懷孕生產、忍受十月之苦,那應該是一種很濃烈的愛吧。這種情感是其他男人與她之間的關系沒法比擬的。”(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呢,歡迎回復微信交流。)
我們前面文章說過,愛情心理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承諾裝置,它標志著要雙方把有價值的繁殖資源奉獻給自己的配偶。我認為反過來也是成立的,愛情中的雙方用承諾生育、承諾忍受一段很長時間的禁欲和親昵關系、承諾今后撫養共同的后代,同樣是鞏固愛情關系的一種承諾裝置。立下這個誓言并去踐行,它的價值實際上遠遠超過為對方戴上戒指并跟讀完那幾“我愿意…”。雖然在之后的愛情關系中,雙方會因為在養育孩子的事情上產生種種不適并可能影響到相互間的親密關系,但在決定懷孕生育的當下以及期盼一個新的生命的期間,男女雙方基本上是充滿了相同的喜悅和期待,以及更多、更深的愛護對方的心態。所以說,這個階段可能是許多男女這一生中都無法逾越的相互間最為濃烈的愛的階段。
可以看到,承諾在愛情關系里的重要意義。這一點,在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里進行了充分的闡述,而且也可以看到,缺少了承諾這一項的愛情模式大多指向了無謂、荒誕、愚昧。
在物理力學中,三角形具有非常高的穩定性,有著穩固、堅定、耐壓的特點。當愛情心理學家們研究愛情時,很自然地將愛情堡壘的堅固性也穩定在很多的鐵三角上。
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類擇偶的神經機制時,發現了愛情的內驅力,指出愛情的三個腦系統分別是性欲、吸引力和依戀(Helen Fisher)。每一個重要的腦系統在求偶、交配、生殖、養育中各起著不同的作用。性驅力促使人類在一系列合適的伴侶中尋求性對象(事實上,在尋求盡可能多的性對象方面,其實男性和女性目標和方向是相同的,只不過男性由于繁殖特點、社會特點等原因顯得更為明顯);吸引力激發個體從可能的配偶中選擇一個更喜歡的個體,并在這個喜歡的交配對象上集中精力,從而保存求愛時間和精力;依戀主要激發個體和生殖伴侶維持足夠長的附屬關系以完成特定物種的雙親職責,這種依戀從異性雙方延伸到親子之間,并且產生向下不斷延續和“復制”的現象(你是不是經常會聽到某個女孩最后嫁給了一個很像自己父親的男人之類的故事)。
心理學家在研究浪漫之愛關系時,提出了愛情的三個行為系統:依戀、呵護和性(Phillip R.Shaver)。這三個系統是薛佛等心理學家在1969年鮑爾比的依戀行為理論中發展出來的,當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親子關系(嬰兒的依戀系統和母親的呵護系統互為補充)上。說到依戀,就必須要說到那個著名的恒河猴實驗,這個實驗可是《來自星星的你》的都教授都繞不過去必須要在他的心理課堂上大書一番的。
【哈羅的恒河猴實驗】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羅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是這樣的:用光滑的木頭做身子,用海綿和毛織物把它裹起來,身體內還安裝一個提供溫暖的燈泡。然后他們又組裝另一只代理母猴:這只母猴是由鐵絲網制成,外形與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這只鐵絲母猴安裝了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熱量。換句話說,這只鐵絲母猴與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羅稱為“接觸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異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樣,并且能夠喂奶。實驗的結果是令人驚奇的:在幾天之內,猴寶寶把對猴媽媽的依戀轉向了用海綿和毛織物做成的那個絨布代母。由于這個代母不能提供奶水,所以猴寶寶只在饑餓的時候,才到鐵絲代母那里喝幾口奶水,然后又跑回來緊緊抱住絨布代母。研究者發現了依戀對于一個生命體的重要意義。看到這兒,聰明的媽媽們可能會發現,其實母乳喂養的真正重要意義并不是母乳營養更好,而是因為母乳喂養的過程恰恰是一個依戀和呵護的過程。所以我們經常會在電視劇里看到,那些阿哥們對奶媽的關系要遠遠親過和親生阿嬤關系的原因了吧。
薛佛等心理學家繼續提出成人之間的浪漫連接是情緒依戀,這和嬰兒與其早期監護人之間的情緒連結在概念上是相似的。對于嬰兒和成人來說,愛包括眼神交流、支持、觸摸、愛撫、微笑、哭泣、堅持,苦惱時從對方(父母、情人或者配偶)那里獲得安慰的愿望,分離或失去時的憤怒、焦慮和悲痛,以及重逢時的喜悅和興奮。當親近得不到回應時,對于愛或不愛、接受或拒絕的征兆,會讓不被回應的一方變得擔憂、關注和異常敏感。一方面會增加這一方尋求親近行為的強度(甚至幅度,你懂的,親),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雙方之間產生防御性的距離,以避免令人挫敗的關系所帶來的痛苦。聰明的你有沒有從這一段話里得到對于你的愛情關系和行為的一些啟發呢?另外,還記得我在另外一篇文章《愛情的距離是多遠》里,為什么我要說:“在沒有達到那個完善的自我之前,在愛情的河里沐浴,還是鴛鴦戲水的好,距離終究是拉扯親密感的鈍刀。”你現在能明白了嗎?
依據人類在浪漫之愛的關系中的主要情感和行為,愛情心理學家后來又將愛情類型依照依戀類型分成了三種主要的愛情模式:安全型戀人、回避型戀人和焦慮型戀人。這個內容我會在后面再和你說一說。
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通過增加三個成分(激情、親密、承諾)的強度,將薛佛的依戀、呵護、和性系統的最佳功能擴大了“愛情三角形”的面積。三個愛情行為系統順利發揮作用,引起與伴侶交流、連結和歸屬的感覺,激活并維護了愛情中的“承諾”成分,然后又能回過頭來加重“親密”部分的維持。愛情三角不是一個靜態平衡,不同愛情類型,或者同一個愛情的不同時期,都會發生不一樣的變化。不過作為斯騰伯格的愛情二重理論中的愛的結構部分,愛情三角理論將愛情用三個元素來解析:親密(Intimacy,位于三角形的頂點)、激情(Passion,位于三角形的左點)、決定/承諾(Decision/Commitment,位于三角形右點),并由三個元素不同的部分投入,組合而成八種不同類型的愛情類型。分別是無愛、喜歡、迷戀、空洞之愛、浪漫之愛、伴侶之愛、愚昧之愛、完美之愛。(我另在文章《愛情的距離是多遠》里對這八種類型作了詳細解釋,本文不再贅述。)
愛情三角理論廣受關注和引用,愛情三角的幾何學取決于兩個要素:愛情的數量和愛情的平衡。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形成了愛情三角形量表,意圖對愛情進行量化分析。
不過無論愛情心理學家或是普通的戀人,他們都知道愛情是一個過于神奇難料的東西。有執迷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癡迷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有林語堂的“自從開天辟地,你就是為我而生,我也是為你而活,我決不讓你走”,也有夸扣特爾印第安人世代吟唱的“愛你之痛猶如火焰刺穿我的身體”。
完美、迷人、穩固的愛情依然是人類世世代代追尋的東西,它看不見,卻又實實在在存在,它令我們永不休止地呼喚和等待……(未完待續)
(原創感謝推薦,感謝注明出處轉載傳播!)
搜索添加微信公眾號:心理師夏濱或psyxiabin,持續關注本微信心理學的生活思考,回復“目錄”查看以往文章。